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驻外记者远离大本营,长年在基层工作,采访写作主要靠自己去完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要当好驻外记者,最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发现新闻的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从记者工作的分工不同,可以分为: 专业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机动记者。上述按分工不同进行分类,可以使各人明确职责和任务,完成自己的使命。本文所要论述的,则是按记者的特长和个性、风格,对他们进行分类,并探索其成长规律。一、杂家型、公关型记者。这种记者头脑灵活,反应灵敏,经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有新闻,就立即奔向那里,能较快地完成  相似文献   

3.
驻外记者是报社的一支重要报道力量,做好驻外记者工作十分重要。近半年来,由于大家的努力,驻外记者的精神面貌与过去大不一样;工作质量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记者通联部组织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大家充分认识到驻外记者作为报业集团的窗口、形象、大使所肩负的责任,按照党委的要求,自觉在编委会组织领导下,团结奋斗,积极进取,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作为驻外记者如何搞好新闻报道,我觉得有三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不知内情的人总认为驻外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一桩乐趣横生的美差。其实驻外记者是一件苦不堪言、且具有一定危险的差使。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对记者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记者是"杂家",什么也懂一点,但不需要精,言外之意就是记者只要能够当好记录员就完成了任务,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向着"杂家"方向发展,培养出的都是"杂而不精,专而不博"的"万金油"似的记者——什么都懂一点,也  相似文献   

6.
姚立 《中国传媒科技》2003,(3):13-13,25
<正> 说起驻外记者的酸甜苦辣,有一点令我感受颇深:那就是科技的发展使驻外记者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发稿来说,如今的记者恐怕很难想象20年前国外记者站的工作状况了。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三次驻外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庄丽 《中国广播》2007,(2):38-40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驻外记者是国内媒体伸向境外的触角、他们的报道为国内公众了解、观察、分析、评论国际新闻事件提供了事实基础。调动驻外记者的力量组织报道,即与驻外记者约稿建国际新闻节目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约稿的成败、约稿的质量与驻外记者有关,也与编辑的约稿卷度、海通能力和策划水平很大关系。本文旨在从约稿态度,沟通和策划等环节谈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做全媒体记者实在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全媒体记者"这个头衔适用于新华社绝大多数驻外记者.就我熟悉的非洲而言,每个地区分社通常只有一至两名记者,负责驻在国和兼管国日常新闻报道工作,这包括对内中文报道、使用驻在国官方语言或其他语种的报道、音频、视频报道、摄影报道、体育报道、网络报道和经济信息采集等内容;此外记者还要承担各种源源不断的其他媒体的约稿、直播连线任务等.而除了新闻报道工作外,新华社驻外记者还要扩大社会交往建立必要的当地人脉,管理文字、视频、摄影及营销雇员,同时维持分社正常运转,兼任厨师、司机、技术员等,真正是一个人的日子在海外过起来……  相似文献   

9.
四年多以前,我奉派去华沙担任新华社常驻记者。临行前,总社摄影部通知我参加派出人员摄影训练班。我心里直嘀咕,华沙分社一共只有四人:三名采编人员,一名报务员,那么多的文字报道任务,还有必不可少的资料、会计、开车、生活等各种杂务,现在再增加摄影报道,这又一个“额外负担”,能完成吗? 在结束了四年华沙分社记者的工作回到总社后,我对上述问题所得到的答案是:驻外记者兼搞摄影报  相似文献   

10.
如何发挥驻外记者的现场报道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丹 《现代传播》2005,(2):131-132
截止到 2 0 0 5年初 ,中央电视台在世界各地共设立了 15个记者站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际新闻报道网络 ,在通往国际大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驻外记者站的设立 ,不但扩大了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的报道范围 ,增强了报道时效 ,更突出的是 ,它使国际新闻报道的现场性进一步得到增强。通过近几年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关注 ,我们不难看出 ,中央电视台的驻外记者站大都在追求报道数量增加的同时 ,也尝试着从各个层面提高报道的质量。在一些重大题材报道中 ,不少驻外记者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遵循电视新闻的特点和规律 ,注重突出和增强新闻的现场性 ,…  相似文献   

11.
做为央视驻外记者,我曾连续三年利用春节机会采访欧盟首脑人物。这里,我谈一些采访经过和体会,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笔者在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驻站三年多来,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2.
驻外记者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驻外记者构建了一个媒体的海外信息采编网络,驻外记者采编能力是其国际传播能力重要构成.笔者认为,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五部分,即采编潘能力、传输与覆盖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受众服务能力以及研发与创新能力.这五科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3.
驻外记者走南闯北,经常被人称为"有故事的人"。在多年的驻外报道工作中,有几次采访经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日本震后采访记首次驻外在东京,2011年日本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泄漏事故。与地震相比,核辐射带来的后果更加让人担忧。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第7级的水平,即"大量核物质泄漏,造成广泛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这一分级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第一批“红色记者”迈出国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今天,中国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文字与摄影记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驻外记者文丛》就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记录汇编。 翻开这一页页《文丛》,人们可以透过历史的烟云看到,中国驻外记者既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传播者,又是我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在标志着第三  相似文献   

15.
对于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驻外记者这一职业确实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浪漫的差事。在他们的眼里,驻外记者大都身着军用胶布夹衫,腰挎手枪,周游世界,大出风头,过着极其浪漫.刺激的生活。为了能亲身体验一番,一些美国青年加倍努力,想方设法挤进这一诱人的宫殿。《费城问询报》的大卫·左契诺便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左契诺在上高中的第一年便立志成为一名驻外记者。他喜爱旅游,喜欢冒险,更渴望出人头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期刊界首次倾力奉献,反映几代新华社驻外记者风雨历程的鸿篇巨制,浓缩了我国驻外记者智勇双全、精忠报国、含辛茹苦、敬业奉献的形象。篇篇名家手笔、句句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17.
孔奇志 《新闻前哨》2007,(7):112-112
驻站记者,长期远离编辑部,在没有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的境况中,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能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记者部落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热情投身其中,才会不断激情涌动,才能不断迸发灵感,才会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她做过时政记者、驻外记者,她直面危险,穿梭于战火之中。特定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对她提出特殊的要求。请看本期传媒骄子: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刘  相似文献   

19.
有些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比如自然灾害发生时记者应不应该到第一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从业需求和职业操守。有些问题则是必须研究的—比如在承受苦累风险之外,怎样在一线完成记者的新闻采写任务。  相似文献   

20.
陶松 《声屏世界》2006,(4):66-67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总以“土记者”自嘲。笔者认为,基层记者若能多发一些带着乡间泥土气息,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新闻,“土记者”也能辉煌。好新闻往往发生在基层、在乡镇。“土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中央、省市记者没有的优势。但“土记者”往往自卑,信心不足。有一条好新闻线索,便急忙打电话,请来上级台记者,由他们动手,自己则忙前跑后,乐于搞后勤联络。事后只求挂个名,完成任务了事。这样一来,当然也达到了宣传地方的效果,对地方台完成上稿任务也是条捷径,但地方台记者也因此丧失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素质的绝好机会。假如把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