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七年的二月,人民解放军在山东莱芜地区干净、彻底、全部地歼灭了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七个整师共六万余人。当时,我是新华社华东前綫分社第八支社的记者,曾经目睹前綫我军指战员和解放区广大人民,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种种令人难忘的英雄行为。现在整整十四个年头过去了,每当我翻开自己的纸面已经发黄、字迹有些模糊的日记的时候,心情就非常激动;莱芜战场上的日日夜夜,又展现在我的眼前了。下面是我日记中的几页,记载着我在前綫采访的几个片断。二月十八日于莱芜县王家石沟昨夜,我随八纵×团三连来到这个村庄。半个月以来,为了捕捉战机,歼灭敌人,部队三次往返临沂和莱芜之间,行军近千里。听说部队转移到这里,要进行短期休整。上午,战士们有的洗衣服,有的理发。我和几个同志洗过脚以后,卫生员给大家治疗“大炮”(泡),他一面笑着,一面数着谁的“缴获”多。和我一起洗脚的通讯员小朱,一只脚上就有九“门炮”。我看到  相似文献   

2.
(一) 先修“第一課” 1946年冬天,经过宿北、鲁南战役后,蒋军沿着徐州,到連云港的陇海铁路线,摆开了八十四个旅的“一字长蛇阵”向山东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这时,我被调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工作。当时我对于前线记者工作,还不熟悉,而且志趣也不  相似文献   

3.
从1949年下半年参加解放舟山战役,到1955年1月份解放—江山岛,六年多的时间,我一直作为一个记者生活在浙江前綫。在这期间,我和前綫部队官兵同过生死,共过患难,尝过种种艰辛,享过种种欢乐,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第一课 1949年11月间,当时我是新华社二十一支社兼拂晓报社的记者。支社和报社领导同志要我带一个记者组去一支部队采访。这支部队逐岛攻击,已经打下了六横、桃花等好几个岛子,正在准备向舟山本岛和附近岛屿进攻。我们要去的这支部队首先要过海。经过几  相似文献   

4.
1955年军报初创时,人员主要是从各大军区报社抽调,我就是从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调到军报的。当时,还没有社址,我们办公、住宿都是在前门外大栅栏附近的几家旅馆里。我到报社后,被分配负责通联组的工作。我们和记者处住在同一旅馆。通联处成立前,由记者处处长李希庚兼管我们的工作。记得他不止r次地对我说:“你们的担子重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报没有稿件不行,你们要千方百计地组织稿件!”开始,调到通联组的还有郑李、唐铃二同志。我们三人都是刚从下面调到总部的,对全军情况不熟悉,向哪里去组稿,连通信处也摸不清。真…  相似文献   

5.
1945年冬.安岗从太行山单枪匹马来到平汉路沿线新解放区。筹划成立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他将我调到了总分社当记者。 我来到了武安县的伯延村.向还没有办公场所的安岗报到。  相似文献   

6.
战争年代给我们军事记者留下了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长年累月地在部队中生活,作为战斗的一员,同指战员同呼吸、共命运。不象现在有的记者,生活在报社和机关里,只是有了报道任务,或者抱上一个题目到部队去溜一趟,交了差,就完了。所以,我想,记者与生活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水,鱼就失去了生命。现在有些记者却有点象青蛙,大多数时间跳在岸上,不象鱼那样与水相亲,不可分离。而记者要有丰厚的收获,一定要扎到生活的海洋中去。我16岁(1938年)参加八路军,20岁给《大众日报》(山东)当通讯员,学着写稿,24岁加入新华社前线记者队伍,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离开军事报道的第一线。从解放战争的苏北(宿迁)战役、鲁南大战、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大战、渡江之役、解放舟山群岛、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炮击金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我都参加了实地的采访报道。从对一个军事记者的要求来说,我一参军就先后在八路军胶东军校和鲁南抗大第一分校学习过,懂得一些军事知识,从而也有点作战本领,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是我只读了7  相似文献   

7.
今年四月二日,是毛泽东同志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篇文章发表十五周年的日子。十五年前,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爭,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各个解放区胜利地进行了和进行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全面而正确地貫彻执行了党的路綫和政策,使各項工作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为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坚实的基础。晋綏日报在一九四七年六月以后的几个月里,曾經配合晋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运动,在中共中央晋綏分局的領导下,开展了著名的反对“客里空”运动,[注一]以公开自我批評的方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揭露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着的若干严重脫离群众的缺点和錯誤,坚决地进行了反对右傾的斗爭。这样,就使  相似文献   

8.
1988年,是淮海战役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我作为当年一名《支前快报》兼新华社支前支社的记者,有幸参加了这一伟大战役。我和上百万浩浩荡荡的民工们一起,在前线度过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奔赴前线 1948年冬,解放区军民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斗,已消灭国民党近300万主力部队,并夺取了许多大中城市。我们所在的山东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取得了莱芜、孟良崮诸战役的重大胜利。鲁中鲁南两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1948年春夏之间成立了鲁中南行政公署和鲁中南区党委。当时,我在《鲁中南报》工作。《鲁中南报》是区党委机关报,主要由《鲁申报》和  相似文献   

9.
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我随部队进入了南京市。由于形势迫切需要,党很快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出版了新华日报。我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调到新华日报工作。那时候,整个报社编辑部里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采访部的记者们一清早便纷纷骑着自行车出发,到各个部门采访,傍晚回来,立即写稿,夜晚编辑部里经常灯火通明。记者们写的大都是新闻,稿子当晚送  相似文献   

10.
鬼使神差,命里注定我这一辈子该提笔杆去爬格子。从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地方报纸当驻县记者,到采编参半的编辑;从当编辑最后又当机动记者。33年,我在新闻岗位上不过兜了一个大圈子。多姿多彩的记者生涯,想起来固然令人心荡神驰,那么,朝夕伏案、单调、繁杂的编辑工作又能给人留下点什么呢? 说实在的,我正儿八经地当编辑,还是调到《瞭望》以后的事了,前后也不过五年光景。不管干好干孬,这辈子总算尝到点为人作嫁衣的滋味,想起来倒也不亏。  相似文献   

11.
说句真心话,我是抱着到部队考军校的目的参军的。但事与愿违,到部队后不久,正值团报道组青黄不接,宣传股长得知我入伍前曾在家乡小报上刊登过文章的情况后,便把我调到报道组担任了一名报道员。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到报道组时,我不管稿子写的怎样,接二连三地向军报及军区《前卫报》投稿。结果三个月下来,寄出去的稿件都“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在那段时间里,我是在沮丧与压力中煎熬,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心中不觉打起了“退堂鼓”……后来,我从《解放军报》上看到了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招生启事后,就毫不犹豫地用入伍时父…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13.
梁衡 《传媒》2000,(12):47
我自大学毕业以来,这些年基本上口干了一件事,就是在新闻圈里打转转.先是长期在基层当记者,后又调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搞管理.就这样纷纷攘攘地走过了一大段路.猛回头一想,却又发现有许多事原来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4.
(四) 来到朝鮮前綫 1950年冬天,由于朝鮮战爭的發展,解放金門的战斗,暫时停下来。我从福建前綫匆匆地調回駐在南京的三野总分社。组織上虽然給我一个短期学習机会,但是我的心怎样也安定不下来。我和其他几位記者終于得到允許,到朝鮮前綫去采訪。一路上,經过总社,出了山海关,直抵鸭綠江边。我們沿途看到了祖国秀丽的山川和工業建設的面貌,每个人都为这样的祖国而驕傲,都願为这样的祖国,勇敢地奔上前綫——或者战死,或者凱旋归来。进入朝鮮国境,滿目尽是灰燼和燃燒的凄凉景象。对美帝国主义無比的仇恨,在心中燃燒着。我們顧不得到志願军总部,就直奔汉江前线。  相似文献   

15.
记者靠眼睛去观察,这是常事。但是这回必须把“用眼睛采访”当作主要手段来使用,这还是我当记者以来第一次碰到的。 1975年3月里,我和其他一些中国记者,途经漫天烽火的南越和下寮,穿越神秘的“胡志明小道”,来到了柬埔寨解放区。这是中国派往那儿访问的第一个代表团,也是柬方接待的第一批来访的外国客人。因此,如何把与美国—朗诺集团作战近五年的柬埔寨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和柬埔寨解放区状况,介绍给全  相似文献   

16.
我近日到著名作家刘白羽家里作客。刘老已经80高龄,身体健康,也很健谈。1946年至1949年秋,刘白羽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出色地报道了东北解放战争,后又随部队进北京,下武汉,直到湘西常德,才离开记者岗位,奉令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我是1949年4月走进新华社的,在新华园里度过45个春秋。这次与刘老见面两小时,我们的交谈很自然地集中到刘老当记者的生涯。  相似文献   

17.
我是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调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做播音工作的。当时播音室和发射台在延安城西北十几里路处的裴庄。播音员有孟启予、于一同志和我。我调到广播电台不久,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全面内战就爆发了。广播电台担负着向围民党统治区人民和国民党军队的宣传任务。工作紧张,繁重。九月,为了加强广播工作,播音室和发射台都搬到了离编辑部较近的文化沟。同时又调来一位播音员——杨慧琳同志。  相似文献   

18.
参加革命之后,一直在解放区里工作。但在风云多变的一九四六年,我被调到了南京中共代表团。在这战斗的堡垒里,我受到一次又一次难忘的教育。一九四六年,我们在南京紧张地进行着《新华日报》出版的筹备工作。筹备处设在中山路的一幢两层楼内。楼很小,上层做编辑部和工作人员宿舍,下层是印刷厂兼营业部。六月中旬的南京已经是闷热得透不过气来了,我们几十个人挤在这幢楼上日夜突击工作,衣服终日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的报刊订阅工作已经开始,这回我是早早地填写了征订单,了却了心中的一份牵挂。记得自己年初刚调到政治机关当干事时,单位的报纸杂志订阅工作已经结束,无法再进行补订工作,而自己对《军事记者》感情浓厚,自当战士报道员开始,它就是我的最爱,经常是在办公室阅读后,又带回宿舍放在枕边,每天睡觉前再看上几篇精彩文章。  相似文献   

20.
军事新闻有学 读过今年6月出版的《军事新闻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后,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军事新闻有学。 任何学问,都源于实践。我国有丰富的军事新闻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更是成绩辉煌,出现了著名的作品和杰出的记者,还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却是滞后的。在当时的国统区,出版过《战时新闻学》任华明,1938年等几本有关著作,内容都是阐释新闻学知识在战时的运用问题,没有新的理论建树;当时的解放区也发表过一些论文和著作,如《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陶铸,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