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中等职校专业课教学面临的困惑,从巧导入、巧布局、巧过渡、巧练习和巧收课等方面探索如何上"活"《机械基础》课.  相似文献   

2.
职业高中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然而职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相应地进行一些"增"与"减". 一、增加初中知识的补习  相似文献   

3.
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全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格心理学"作为公选课和专业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人格心理学"公选课以自我认知为核心,以"我是谁"为主线,从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文化基础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更能突出其作为公选课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服务论"教学观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说法,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这种"服务论"的观点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我们过去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的确,当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依次设置学校文化课、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不是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或者编著者的意图不同,有时会出现专业课教材与文化课教材内容脱节的现象.我们的教师在指出教材不配套的同时,挤出时间为学生补习文化课,然后再进行专业课教学,以便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专业技能课必须以专业基础课为基础,专业课必须以文化课为基础的教学常规.进而再演化为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服务论"教学观.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体现的是一定时期内文化加专业--知识加技能--合格加特长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和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使专业课与基础课、通识课形成育人合力,既关注学生的专业成才,又关注其精神成人."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能力,而大学语文课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文学经典教学,让文学作品以艺术的感动和形...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具有不稳定性.根据职校教学要求,专任教师中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应达到1:1:1,目前部分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技能指导教师明显不足.而一些短线紧缺专业、新专业的师资更是缺少.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偏低,目前宁波市职高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仅为39%,这距现代化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学历90%的达标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7.
储蓉涛 《职教论坛》2004,(36):34-35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界提出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说法,对此,笔者与许多职教工作者一样,对此心存疑虑.读到<职教论坛>2003年第22期刊登的一组讨论文章,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在此发表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何建宁 《考试周刊》2007,(33):19-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为专业课双语教学奠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知行合一,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内容的性质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目前各高校总体情况来看,本科院校课程的比例大致为:公共基础课35%~42%,专业基础课41%~45%,专业课17%~20%,其中专业基础课占据了整个课程体系最大的比重.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将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并对后继专业课起着理论引导作用,可以说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然而研究发现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不如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高.  相似文献   

10.
论成人高等教育“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普教化"现象严重,课程体系设置过分强调学科性、专业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与普通高教类似,没有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为此需构建理论深浅适度、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具有成人教育自身特色的"平台+模块"新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