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是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课本中“积累·运用二”读读背背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句话,让我感悟到,今天的教学,应该由原来的教会学生,发展到学生的学会学习。思考过程,通常是由人们需要解决某些困难,需要理解某种事物开始的。换句话说:“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正是由不断地“生疑”、“质疑”和“释疑”组成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怎样才能发展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对于“学”和“疑”的关系,做了辩证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今天读来,仍觉很有启示。北宋的张载曾讲:“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相似文献   

3.
宋朝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说:“读者无疑当教有疑”,其意思是“读书时要能提出疑问.”下面是课本上的一页,读后能自己提出问题吗?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18个月完成,乙队独做需15个月完成,  相似文献   

4.
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把握重点、难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如何突破与落实。这就需要老师很好地设计"课堂提问",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从而为高效的课堂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5.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和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一,在上课时老师如讲得太浅,学生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如讲得太深,则学生如听天书,找不到头绪,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的原则。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新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陈献章说:“古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  相似文献   

9.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古之学者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随着疑问的解除,智力就会逐步得到发展,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在求学时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余冠英先生早年跟随朱自清学习时,就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一次,朱自清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时,以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调朗诵…  相似文献   

10.
1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教学生“有疑”,而且要善于使学生达到“无疑”,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疑中出新”。如何能艺术地做到这一点,不妨谈谈我的一点认识。一是鼓励学生放胆质疑。学贵知疑。在数学教学中怕的是学生无疑,或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仅满足  相似文献   

1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教学既善于设问激疑又巧于点拨释疑,乃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此,教师需要围绕某一课题,精心设计一套步步开拓层层深入的问题,激起学生头脑中一个又一个的波澜,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上下求索、突击向前的愤悱状态,以促进学生聪明才智的充分发展。如学习线胀公式后,学生对着手解决诸如“一个其上有直径为D的圆孔的金属平板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根据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编了各类文体的文章,其中有不少是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的。表面看起来,这些文章确实既无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无动人心弦的佳句,似乎无多少内容可教。弄得不好,课堂上会出现一种沉闷压抑,昏然欲睡的空气。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还会带来无穷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设疑,是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良好手段。但是设疑应控制好“火候”,不能疑中设疑,这样容易淡化学生的前“疑”,后“疑”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这如同在本来就不平静的池塘里,你尽管投上一块大石头,但是激起的波纹也不那么明显。然而,在一池平静的水中,即使你投上一块很小的石子,激起的波纹虽然细小,但也能明显可见。  相似文献   

17.
毕海涛 《中学物理》2012,(11):47-48
2011年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发现中微子以超光速的速度飞行.这一发现将直接挑战声称没有物质超过光速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同年11月17日,物理学家复核了这种现象,确认这是一项惊人的实验结果.虽然实验结论现阶段并不能改变人类的物理观,但这样的质疑之声,需要科学的解释去响应,是对还是错,都会促进物理学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学习在于思考,思考又来源于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坦率地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可见“多疑”是人才素质中的重要特征。认识到这点,对我的数学教学很有帮助,平时教学中,我把“疑”字带进了课堂。  相似文献   

19.
潘瑞康 《新疆教育》2013,(14):54-55
古代教育史上曾有许多教育家,曾对“疑”和‘进”的关系,做了辩证的阐述,反映了人们认知学习的发展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究,发现其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从文言文教学实践入手,通过老师的激发点拨学生,引领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并指导学生作科学求证,以达到有疑有进的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20.
古人论读书云:“无疑处须要有疑,有疑处却要无疑.“试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和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似乎也颇有些可疑可不疑之处,我们不妨假装雾里看花,也来有疑无疑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