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2.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诗歌中,"文眼"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是诗中最精采的词句.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3.
正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文眼,是散文艺术意境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概括和集中反映自己思想感情及所描写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焦点,也是艺术意境的脉络。文眼好比人的眼睛,眼睛能传出人物的神情来,文眼能传出一篇散文的精神来。优秀的散文,不仅要创造出新鲜、深邃的艺术意境。而且要善于安设文眼。古今大量散文创作现象证明,其"文眼"的巧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4.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5.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6.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8.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里谈到古典诗词的鉴赏重在“熏出一颗诗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呢?关键在于一个“熏”。要通过鉴赏、品味、感悟,熏出一颗诗心: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二、由人及词,品他(它)千遍不厌倦。三、咀嚼回味,一字一句总关情。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有文眼,诗词亦有诗眼、词眼。这是诗词的精神凝聚点,找出诗眼、词眼,就是读懂诗词的一个标志。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文眼”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且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是作者“临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结果,可以使伞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我们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  相似文献   

10.
“文眼”     
画龙要点睛,文章要有文眼。这就是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的"凡佳章中必有独得之句"。  相似文献   

11.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文学批评家袁枚《随园诗话》中有言:"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诵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妙手。"他说的是诗,用之于文,亦可。笔者近日重读  相似文献   

1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作家都十分重视对眼睛的描写。创作中的这一画眼睛的手法,也被借用来阅读、品评诗文。古代文论中就有诗眼、文眼的说法,还有“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的探讨。王安石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透露出春天的消息。这一点红,犹如诗文中的“眼”。它能使全篇生辉,其色鲜,其味浓,其情深,其旨远。优美的散文非常讲究艺术构思,十分注重和讲究“眼睛”的设置。透过这一灵魂的窗户,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修…  相似文献   

14.
罗军 《甘肃教育》2014,(18):94-94
正句子是语言文字训练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处于字词和段篇教学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因此,重视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认识,乃至学习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抓住关键把句子讲巧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该句子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标题自然也有题眼,《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题眼就是"壮"。李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扣住"壮"字进行导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6.
正"诗眼",最早见于"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诗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以一字为工,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有了眼,就成了上品、精品,就有可能流传下去。唐朝的王之涣,《全唐诗》总共才收了他六首诗,有《登鹳鹊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传诵,而有人一生写诗很多,却没有一句被人记住,全是无眼  相似文献   

17.
炼字,就是炼其眼。“眼”者,是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字句。它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睟语》)“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刘熙载《艺概·文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捕捉题眼,推敲段眼,品赏篇眼,使他们透视显中之隐,品出言外之味,达到缘文悟道,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僧繇画龙,一点眼睛,龙便飞去。这倒不是说点眼后壁上画的龙便有了生命,但可说明眼睛是传神之物,点上它,画的龙便周身灵动,栩栩如生了。诗文也讲究有“眼”。眼,把诗的筋络贯连起来,文字自会天矫如龙,通篇皆活。当然,作者在下笔时,未必先想到诗文中的眼(也不是每首诗或每篇文都有眼),然而情理所至,加上作者落笔如环,读者往往能在其中找出它的“眼”来,即找出它的关键性的或提挈性的词、语或句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之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诗眼好比人的眼睛,顾恺之画人物时就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也这样,如果句中  相似文献   

20.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