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悠久的历史文明,以探讨民俗事象、历史源流与民俗观念变迁为对象的历史民俗学在其中至关紧要.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前期中国民俗学兴起之初就关注着这一问题,新时期以来,钟敬文明确提出将历史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说明与具体的研究部署,他在历史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上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
日本早稻田大学培养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钟敬文与日本学者西村真次、松本信广、松村武雄、竹内好、实藤惠秀和增田涉等结成师生关系或学术友好,通过发表著述和开展学术对话,促进了中日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这是一笔历史遗产,它在一二战之间的和平时期发生,在中、日与周围亚洲国家的绵长文化交流史中建设,从日本文化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成果中吸收理论与方法,同时参照西方先进学说,开展跨学科研究;它将方法论与社会功能结合,使学术国际化的过程对参与其中的学者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起作用,对理论创建与学术社团的社会运动都起作用,也对携带爱国主义与摆脱狭隘的民族优越感都起作用,让一种富有现代文化史理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得到加强.尽管到1936年,中日学者已在狼烟中读书和批评战争了,但我们仍能从他们当年的学术活动的融入性思维、平等的概念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中,找到今天所关注的跨文化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4.
在现代大学遗产教育中,数字化成为一种新工具,包括它的理念和产品。建立钟敬文工作站,以钟敬文的民俗学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化的方法,贮存、研究和传播钟敬文的学术文化成就,传承大学名师遗产,辅助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展示中国民俗学者参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建设的丰硕成果、民俗学学科点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成果等,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没有数字化,要完成这样庞大的方案,只是纸上谈兵;但在数字整合之后,这一方案已具有可操作性,数字化也因此可以被纳入现代民俗学的知识体系中,成为现代大学名师遗产的理念构成,同时成为民俗学的社会公共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5.
北师大民俗学学科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最著名的学术中心,在改革开放后20几年中进入了发展的高峰.钟敬文率领学科点队伍实现了从民间文学向民俗学的拓展;不断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和学术主张;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相促进的新局面;建立了民俗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这段经历所得到的基本经验是,学科的开拓与前进,必然是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坚持学术创新的过程.学科特色及优势的形成,根源于不断开拓与探索的实践.学科今后必须坚持学术创新精神,同时要适应全球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全面建起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 《教育》2014,(28):75
用小先生普及教育,还有四点比大先生好的地方:第一,中国最难普及的是女子教育。乡下十七八岁大姑娘,或是二十几岁的大嫂子,一位年青的男先生去教,乡下人是看不惯,不欢迎你去教的;即有较开通肯受教了,不多时,谣言来了,女学生不敢上学了,甚至把学堂封掉了,男先生失败了。女先生去教固然是很好,可是女先生太少了,而且女先生大都是些少奶奶、小姐,肯下乡的真是难得。有勇气下乡的怕蛇,怕鬼,怕小偷,又吓跑了。如果是男校长请女教员,那又有困难问题。夫妻学校最好,可是又太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现在小先生来了,女子教育就如雪团见太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末,钟敬文先生提出了一个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民间传承文化"。为了阐明这个概念,他亲自选编了论文集,收入了46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他自己的文章),并于1999年8月发表了带有总论性质的《民间传承文化研究的历史和收获》,说明了他对"民间传承文化"的理念,也说明这个论文集选文的设想。但是这个论文集钟敬文先生生前没有出版,此次全集编纂时,为了体现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董晓萍教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钟敬文先生(1903-2002),广东海丰人,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散文家、作家、教育家,在民俗学研究、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卓有建树,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是著名前辈编委和重要作者之一。改革开放后,钟敬文先生与学报共同创办了"民俗学专栏",成为大学学报与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合作共建的开拓者。今年适值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我们特发表一组知名学者的笔谈,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钟敬文先生丰富的学术文化遗产,藉此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0.
陈晨 《时代教育》2006,(12):145-145,127
顾颉刚1931年后学术思想有了极大的变化。本文就是对顾颉刚的民众教育工作以及其间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详细的整理记述。  相似文献   

11.
1991年,钟敬文提出了"民俗文化学",这可以看作他在最近20年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性创新概念,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民俗文化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有民俗学自身学科意识需要加强的情况,也有整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尚与民俗学发生割裂的情况,钟敬文在两方面的研究实践,促成了他提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民俗文化学"不能仅从民俗学单一发展的需要上理解,因为它对民俗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整体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从民俗学的建设来说,"民俗文化学"学科的提出,却包含着文化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
钟敬文在任《民俗》周刊编辑期间,以“文末附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编辑主张,体现了一种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钟敬文先生民间文学的学术历程起始于客家山歌的调查与研究,是客家山歌的天籁之音激发了他对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搜集、记录和研究客家山歌是他田野作业的最初尝试。尽管是初步尝试,这些成果却符合民间文学的学术规范,特点突出,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准,具有引领现代民间文艺学学风的开拓与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钟敬文先生是以搜集歌谣和研究歌谣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进入学界并引起重视主要是运用文艺观的视角研究歌谣,学界目前的认识仅限于此,对其文艺观视角在歌谣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从钟先生歌谣研究的文本资料来看,在研究中他总是不自觉地受文艺观视角的影响,亦即习惯探讨歌谣的分枝、音韵、修辞、题材等方面,这种研究视角几乎贯穿其一生,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学术之路颇耐人寻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古而今、由雅入俗的沿波讨源之路,这也是一条仿佛司空见惯而又为人们熟视无睹的治学之路——由古典诗词到古典诗学,再由古典诗学到民歌民谣,又由民歌民谣到民俗风情,进而再到民俗文化。并且他在二十多岁时就自觉踏上了这条学术之路。钟敬文不仅少有大志、善学勤思,并且善于把握治学之路上的几个关节点。故此,他的学术之路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创始人,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在农村的实地调查,总结出了农村文化,教育的经验,提出了适合于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方法,对公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群育是培养人的合群性的教育,它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狭隘集体主义的调和。群育并非新鲜概念,它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已经存在,目前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教育中仍明确提出群育目标。现阶段重新认识和引入群育,有利于厘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及合作精神,丰富和发展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洞经的界定”出发,结合保山洞经的一些具体形态,对洞经的社会功能、保山洞经活动的基本形态、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做一点粗浅的探讨,并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