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剃光头发微》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所用材料十分丰富。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串联起来的呢?人教版教参对此作了分析:“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如果由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是对的,但是言之不详。实际上只要把握了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理清本文的思路,首先必须把握题眼“发微”,课本和教参…  相似文献   

2.
《剃光头发微》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闽,所用材料十分丰富。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串联起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一文。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解读并不尽如人意。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吴庚振先生的《(剃光头发微)赏析》(《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即以此为蓝本)也是舛误颇多,如:“作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首先,由剃头联想到掌权。”“其次.由剃头联想到清代‘留头不留发’,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本末倒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一文。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解读并不尽如人意。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吴庚振先生的《〈剃光头发微〉赏析》(《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即以此为蓝本)也是舛误颇多,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4期刊登的《〈土地〉思路商榷》一文,文笔优美,思路明晰,分析透辟、新奇,很令笔者击节叫绝,但笔者在称赞之余冒昧提出管窥之见以请诸同仁斧正。 文章驳了教参的看法,认为作者的思想奔驰了两个来回,因而将文章的主体部分划分成了两个层次 笔者对教参不敢苟同,但对此种提法也不敢全盘接受。笔者认为这两部分应为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  相似文献   

6.
敏锐的杂文家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一些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地思考,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此文就从“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到了社会中存在“弄权”的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文章在材料的运用上,发挥了丰富的联想,从剃光头联想到古今中外事情,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如行云流水。  相似文献   

7.
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新人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文章不错,耐咀嚼。我以为其有“微”可发之处,不在《教师教学用书》之所谓“选材立意大中见小,因小见大”、“道古论今,纵横联系”,也不在于《教案》之所谓“巧妙的铺垫、精巧的构思”——这些空泛的所谓“鉴赏说明”,不独《剃光头发微》专有,也不唯何先生杂  相似文献   

8.
写作前提论     
材料 ,在动笔之前 ,是形成观点的基础 ,写作之际是表现观点的支柱。积累材料 ,丰富贮存 ,是写作的必备条件 ;联想和想象能开拓作者思路 ,丰富文章内容 ,是作家构思作品、反映生活的最有力的手段 ;感悟是艺术创作的催生剂 ,创造思维的激发素 ,是作家对写作对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这个飞跃是分水岭 )。它们是写好文章必备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文体的课文主要分布在第二学段,且以传统的经典神话为主。笔者认为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神话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其次,神话故事情节性强,是指导中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了解事件梗概、复述作品大意"的适宜材料;最后,神话天马行空的想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 ,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 ,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 ,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在选材行文上 ,道古论今 ,纵横联系 ,“杂”味十足 ,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 ,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 ,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 ,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是如何旁征博引 ,来说明理发工人给“乡下佬”剃光头无理的呢 ?实际上 ,课后练习已经涉及这一问…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选材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杂”味十足,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2.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对所读作品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几乎每门学科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我用的这些语文教参中,“教”字体现得不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智慧和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经典性的名篇,许多老师呕心沥血对如何讲授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把这些成果选择部分精华加入到教参中去,让教师在教学中参考,其作用无疑是大的。那么,具体有那些内容可加入到语文教参中去呢?我认为如下几方面可以考虑。1.基本的教学思路如同建房、…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何满子先生的杂文《剃光头发微》,文章第四段有句话: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  相似文献   

15.
<正>一、精定目标,把握课堂重心一般而言,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一是抓住典型意象,把握作品内容;二是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技巧。笔者认为,古诗词课堂教学首先是认真研读文本,使学生建立对整部作品的宏观认识,通过意象、关键词展开适当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陶渊明运用的写作技巧其实很少,多是白描笔法,这首诗的教学重心应该始终落在陶渊明那种"自然而  相似文献   

16.
《墙上的斑点》因其人物形象模糊,故事情节虚化,篇幅较长,加之大量梦呓般的联想,幻想般的画面,抽象的议论、抒情,复杂的思想,使其主题异常难把握。如果抓住意象,其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创造目的就异常明晰了。作品由"斑点"到"钉子痕迹"  相似文献   

17.
尚庆学 《同学少年》2012,(12):12-13
联想,是作文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可以说,谁的联想能力更强,想到的事物更多,谁的作文思路就更广,作文内容也就更丰富,意境也就更深远。联想的方法有许多。可以联想相关联的事物。如,由月亮联想到嫦娥的故事,由同学送的文具盒联想到同学间的友情等。在作文中,这种联想常常用来引出回忆的内容,或用来插叙、补叙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而我们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一、揭题空白,引领入文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上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内容的宏观解读(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通过课标把握理念、明确要求;通过教材和教参把握重难点、突出关联)、内容的微观解读(研究课本内容由哪些素材组成,这些素材分别起什么作用,教学中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利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仍然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叙述不清、前后矛盾、缺乏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现象,所写的文章空洞乏味,没有可读性。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学中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面对作文要求可以有事可写,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好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