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为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听取”一语加了这样的注释: 〔听取〕听。在某些单音动词后面加个“取”字,是为了将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听取,看取,记取等。旧时写诗词常常这样做。  相似文献   

2.
《廉颇蔺和如列传》一课中,编者对“列传”作了这样的注释:“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的事迹。”这样的注释,可能是受了张守节的影响。张守节引用裴松之的《史目》说: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于是编者照此推理:“列传”纪述的当然是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物了。旧时为《史记》作注的现存只  相似文献   

3.
谈“外号”     
学校里,同学们总喜欢给人取“外号”。我呢,也包括在内。这个同学的脸太白了,我就说:“小白脸。”那个同学经常流鼻涕,我说:“鼻涕大王。”这个同学姓朱,我就说:“一头猪。”总之一句话,我给同学们取的外号数不胜数。我给同学们取“外号”,同学们也给我取“外号”。因为我姓翁,同学们就给我取了“小蜜蜂”、“白头翁”、“不倒翁”三个外号。可我一点儿也不生气。这是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小蜜蜂”十分勤劳,对人无所求,却把用生命换来的蜂蜜毫不保留地献给人类。同学们叫我小蜜蜂不是在夸我吗?“白头翁”是一种鸟,它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有多少同学想摆脱父母的约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参考书,对《五(?)》一文中的“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一句是这样翻译的:“今天的县令,一旦本人死了,(他的)子孙们几代都乘车(而行),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其中将“故人重之”译作“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妥当。要正确地翻译“故人重之”,首先要理解“故人”两字的意义。《参考书》将“故人”两字译为“旧时相识者”,显然将它当作一个双音的合成词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故人”两字以双音合成词来使用,最早约见于汉代作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在言及他的这个称呼时,文中是这样说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对此《鲁迅全集》的有关注释是:在旧时最通行的一种描红纸上,“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一些笔划简单、三字一句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的“说”字与现代汉语的“说”的意义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的“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陈述,解说。如:(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俞平伯先生说:“别枝,另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别,意虽亦相近,即与下文‘半夜’不对偶。”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云:“明月句:月光惊醒了树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别枝,另一枝,斜枝。”胡云翼《宋词选》与此说相  相似文献   

9.
赵刚 《科技文萃》2001,(8):181-182
何谓“上帝”,据《辞海》的解释是“主宰世界之神”;何谓“大爷”,此乃北京土话,《北京土语辞典》称:旧时仆人称一家的男主人,今天作为嘲讽之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塑造的艺术形象“孔乙己”,已为许多人所熟知。“孔乙己”一名乃是脱胎于旧时儿童习字范本上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孔乙己”也作“丘乙己”,这个说法也有很久历史了。敦煌遗籍中就有一页这么一串字:“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女小生八九子……”清初褚人获有这样的说法:“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水东日记》言,宋学士晚年喜写此,必知所自。”按,《水东日记》系明代的叶盛所作,其卷十云:“上大人孔乙己…数语,凡乡学小童临仿字书,皆仿于此,谓之描朱。”“描朱”,即描红,不过,旧时描红纸上最普遍的印字是:“上古  相似文献   

11.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诗句中的“见”字应当读xiàn还是读jiàn?答:“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应读xiàn。词人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可以体会一下,  相似文献   

13.
巫婆,旧时民间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占卜等为职业的女人;产婆,旧时民间专为产妇接生的女人.巫婆擅长的是装神弄鬼,愚弄他人;产婆擅长的是帮人助产,迎接新生.“巫婆”与“产婆”,两个极具隐喻意味的词汇,让我想到了课堂,想到了教师,想到了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西江月(略)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对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明月别·枝·(另一树枝)惊鹊B.听·取·(听得)蛙声一片C.旧时茅·店·(卖茅草的商店)社林边D.路转溪头忽见·(同现)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按要求填空。(1)这首词上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关于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由来,小说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己己。”其中“上大人孔乙己”,课本注释为:“旧时通行的一种描红纸,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笔划简单的字,三字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似通非通的进行尊孔教育的话。”笔者认为:课本这样注释虽说得通,但过于简单化了,而且欠准确。所谓“描红纸”是旧时供初学儿童练习写毛笔字用的,纸上印有红色楷书,初学写字的儿童用毛笔依照红字的笔画描写黑字。最普遍的印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已,化及三千,七十二氏。”为了顺口好读,容易记忆,有的版本依照《三字经》修改为:“上大人,孔乙已,化三  相似文献   

16.
现象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时常能听到孩子们这样说:入园时,“妈妈(爸爸)说的,外套不要脱……”吃饭时,“妈妈(爸爸)说的,我不能吃鱼……”午睡时,“妈妈(爸爸)说的,要穿着毛衣睡……”教学活动时,“妈妈(爸爸)说的,我坐在这里看不见……”而在家里,家长又经常听到孩子这么说:“老师说的,衣服要这样叠。”“老师说的,吃饭不能讲话。”“老师说的,明天可以不上幼儿园……”  相似文献   

17.
一次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练习,几个学生忍不住又讲起话来,见老师没有什么反应,周围的声音也开始附和,教室里热闹起来。老师走到一个男生旁边,让他站起来背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见他突然站起来,其他人都静了下来。老师让大家把这句话背三遍,然后问:为什么要背这句话?有个机灵的男生说:“老师,你不是把我们比作青蛙了吗?”老师笑着说:“我可没这样说,这是你自己说的。”大家听了都笑了。随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是发生在胡勤荣老师课堂上的一幕。他说,学生不听话,这是我们时常遭遇的事儿,怎么办呢?首先要做好分析,弄清…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邻,古代中国人很早就了解了印度。西汉称其为“身毒”,东汉则称之为“天竺”。到了唐朝,才确定译为“印度”。这一名称的确定,得益于唐朝高僧玄奘的考证。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探讨“天竺”的名称,旧时叫“身毒”,或者“贤豆”,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按照印度自己的说法,对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人物的对话中,“说”作为提示语,它后面的标点符号有不同的用法.通常当提示语在说话内容的中间出现,表示话没讲完,要继续说,应用“,”,而不用“:”.如:“对!”爸爸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但如果出现这样情况:“对!”爸爸接着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说”的后面该用“,”,还是“:”?南宁市明秀小学 杨华良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