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初中学生心智处在逐渐健全的阶段,数学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在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建构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时,会产生“愤”、“悱”之惑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舞中运用的水袖正是借鉴戏曲中的“水衣”而来。水袖是肢体的延伸,正是这种延伸给予舞蹈更大的表现力和创作空间。水袖舞在韵律上,既有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的特征,也有“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动作规律。水袖在舞者的指挥下时而像河水般的温婉,时而像剑器般的刚毅。水袖在古典舞中运用了“转似回波”的圆、“行云流水”的线,恰到好处地阐释出袖舞,衬托了古典舞的美。这种中国文化特质的审美理念,正是中国古典舞的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4.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往往局限于“作差比较法”与“作商比较法”.另辟蹊径,可把比较法拓广到“作和比较法”及“作积比较法”,展现数学和谐之关、奇异之关.  相似文献   

5.
芊芊 《人生十六七》2011,(10):56-57
从儿子4个月起.妈妈就着手实施优佳成长计划.精心为儿子打造“无菌”成长世界。可妈妈万万没想到。儿子一天天长大.一直生活在“无菌”环境下的他全无抵抗力.连细小的“尘埃”都能置他于死地……  相似文献   

6.
“学讲计划”正在推广着,数学教学在理念构建层面呈现出除旧布新之态,取得了不少成绩.当然,“学讲计划”对广大师生来说还是“新事物”,凡是“新事物”,通常一开始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笔者最近进行了一堂有关不等式问题的“学讲计划”课例,以求共同探究提高.本文由一道不等式测试题目所引出的错误谈及恒成立问题的“整合”与“创新”,从而教会学生注重数学意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深入领悟“学讲计划”这一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an,“颤栗”中“颤”读音为zha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8.
季红 《家长》2013,(8):16-18
1.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玩耍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式,享受的方式,正是这些特性定义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个性倾向,如某些方面发育迟缓,或者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就使用诸如“笨”“不乖”“又错了”之类的词汇。尊重孩子,就应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将其看成麻烦和包袱,简单消灭之而后快。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良好个性。  相似文献   

9.
英语,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也显得极为重要.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学好英语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英语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生学”到“生要学”.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8页在概括20世纪亚、非、拉关文学主要成就时,提到“尼日利亚的索卡因”.我查阅相关资料.应为“索因卡”。索因卡,尼日利亚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是非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闲人 《语文新圃》2010,(3):17-18
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病树前头万木春”名句,其中“病树”意指枯萎之树木。反衬欣欣向荣之万千林木.作为对句,与出句“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唱一和,以喻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发挥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然而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视作文为语言学习中的“拦路虎”.由此产生对作文的敬畏感、神秘感。为了能引导学生轻松写作文.消除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言之无物”的恐惧感。教学中,不妨采取“欲擒故纵.‘淡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相似文献   

13.
王博 《小读者》2010,(8):28-28
大家好.我是课桌.今年3岁半了。我是小伙伴中年龄最大的。我拥有结实的“身体”.有力的“四肢”。我身高有75厘米.50厘米长.30厘米宽。我陪伴我的小主人快三年了.由于我是小伙伴当中最结实的一个.所以大家都叫我“壮壮哥”。  相似文献   

14.
纽约市以北的四十英里处,有一座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公园。公园内除了不宽却平整的柏油路外,泥土全部被飘落的树叶或整洁的草坪所覆盖。也许是由于雨过天晴的缘故,那躲不开的绿色,遮不住的蓝天,挥不去的清新空气,正是我等此行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章云华 《小读者》2010,(8):49-50
你想体验一下“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奇妙感觉吗?你想目睹一下“车往坡上滑、水往高处流”的奇异景观吗?那么.不妨到世界各地的“怪坡”去“潇洒走一回”.看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源、发生、形成和发展是数学教育的本原问题之一.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按照“惑、学、知、识”的理路,提出了“生惑、积学、致知、增识”的4环节学习理论和“诱惑、导学、启知、发识”的4阶段教学理论.由于教学认识是一个复杂事件,必须从缄默度和过程两个维度来认识“从惑到识”原理.该原理体现了科学性与处方性相统一、完备性与简约性相统一的建构原则,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7.
去年年底,笔者参加市散文教学研讨会.听了《老王》、《怀李叔同先生》、《祁连雪》等几堂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人情美、风景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比如,“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的不幸?”“不幸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叔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认真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18.
“当”一声重响.蓝色的糖盒掉在了地板上。慢慢跪下。木然地,紧紧握住糖盒.眼睛里蒸腾了许久的那层东西.突然就重重地砸在了手背上。我茫然地跪着.心里却难过地呼喊着:“兔子”……  相似文献   

19.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张无线网卡,就能开一家“皮包公司”。如今,依托互联网,一种叫“网络包工头”的职业正悄然产生,并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20.
卞金华 《小读者》2010,(8):39-39
英美人见面.不像中国人问对方吃了饭没有.而是经常谈天气。西方人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私事,而天气则是与人人有关的,谈谈无妨,所以人人谈,天天谈。谈天气离不开谈“雨”,英语中有许多“雨”词和“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