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自修》2010,(4):52-53
1963年8月23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宣扬黑人民族平等,对美国甚至世界影响很大。但是,1968年4月4日他竟被暗杀了。触发了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的黑人抗暴斗争。从1963年到2009年,事隔近半个世纪,一个肯尼亚部落的后代,有过辛酸童年生活的黑人,只有10年从政经历的奥巴马,竟当选为美国总统!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令人瞩目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他带领受肤色歧视的黑人展开民权运动,并发表了至今仍然被传颂为经典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然而,他的演讲虽然激动人心,却仍然没能成为全民的偶像,而是成了部分白人的眼中钉,最后,他带着他的梦想遗感离去。  相似文献   

3.
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这条真理无需证明。1968年4月4日,美国田纳西州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了,所有关心人权的人们,都为这一事件而悲愤,整个世界也为之震惊。马丁·路德·金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的黑人家庭。几乎从他记事之日起,就深刻地体会到了屈辱和不平。因为大城市里,黑人被禁止进入专为白人设的学校、戏院、餐馆、公园等场所。这种把人分成优劣、歧视黑人的行径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马丁·路德·金聪敏过人,他中学没念完,15岁就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他成为了一名牧师。以后,他又取得波士顿大学神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1963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一次有25万人参加的反对种族歧视的群众集会上,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发表了这篇题为《我梦想》的著名演说。四年之后的1968年3月,金怀着自己的梦想倒在了种族主义者的枪口之下。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梦想和这篇演说却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相似文献   

5.
马丁·路德·金是一位非洲裔美国牧师,因为以非暴力手段领导黑人民权运动而受到美国人民的尊重。自1968年4月3日遇刺身亡后,人们一直在每年1月15日他生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1984年8月27日,罗纳德·里根总统签署法令确定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为全国性节日,纪念马丁·路德·金一生为争取民权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6.
1955年12月1日,美国一位叫罗莎·帕克斯的中年黑人妇女乘坐市内公共汽车时,在车内灰色地带的座位上坐下。当时的美国南方还在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在公交车上必须严格区分白人区和黑人区。车上有一个灰色区作为过渡空间,灰色区的座位优先给白人使用。当帕克斯坐下时,后面又上来了白人。她不愿意起身给白人让座,从而被控告违法,并被处以14美元的罚款。美国黑人的愤怒之火终于再也无法压抑地爆发了。在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以及有良知和教养的白人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他们不仅在南方各州进…  相似文献   

7.
I Have A Dream     
《大学时代》2002,(2):63-64
马丁·路德·金,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倡导非暴力民权运动。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遇刺身亡,年仅39岁。现在,美国将每年1月15日定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是全国性的法定节假日。 《I Have A Dream》发表于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碑前25万人的游行集会上。它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演讲之一。  相似文献   

8.
蒙哥马利市的民权组织和领袖,特别是黑人妇女组织和领袖在1955年至1956年反对公交车种族隔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丁·路德·金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与蒙哥马利的民权组织没有任何瓜葛,被不同的组织接受。不仅如此,他作为牧师在黑人社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还因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善于演讲而成为魅力型领袖。因此,金被推选为蒙哥马利抵制公交车运动的领导人。在其号召下,蒙哥马利的黑人坚持非暴力斗争,把他们的命运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金声称,蒙哥马利抵制公交车运动是世界人民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这一抵制运动塑造成一场“救赎美国的灵魂”运动,为民权运动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迫使美国政府进行民权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抵制运动开启了美国民权运动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前 ,美国的一位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 ,现在 ,我们正是在他的象征的庇荫之下。这一伟大政令的颁布 ,如同在千百万灼烤于奴役之火中的黑奴心中升起了明灯 ,燃起了希望 ;如同天际射出欢快的晨曦 ,标志着奴隶们身陷囹圄的漫漫长夜已到尽头。但是 ,一百年之后 ,黑人仍然未获自由 ;一百年之后 ,种族隔离与歧视使黑人依旧披枷带锁 ,悲凉地在人生道路上蹒跚而行 ;一百年之后 ,黑人却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浩瀚大洋之中的贫困小岛上 ;一百年之后 ,黑人还蜷曲在美国社会的一角 ,忍受着在自己的乡土上被放逐的苦痛。正因为这样 ,我们今天来到这儿 ,…  相似文献   

10.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牧师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这个美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演讲。后来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了如林肯和甘地般崇高的精神和《圣经》般流畅的韵律"--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既侃侃陈词又雄壮有力,它公开宣扬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到了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终于解除了金氏在演讲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马丁·路德·金也永远为世人所尊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1.
我梦想     
一百年前一个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我们现在就站在他的纪念像的阴影里。这个重要的文件像希望的灯塔的强光,照在受到不义的火焰煎熬的数以百万计的奴隶身上;这个文件像欢乐的曙光,宣告了奴隶制的漫漫长夜的结束。但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悲惨的现实;黑人还没有获得自由。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锁链之下,寸步难行,悲惨不堪。一百年过去了,在一个物质繁荣的广阔海洋中,黑人仍然生活在贫穷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13.
导读: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他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41年前,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讲。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25万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阅读》2007,(9):7-47
1968年4月4日,美国田纳西州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了,所有关心人权的人们,都为这一事件而悲愤,整个世界也为之震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阅读》2007,(9):47-47
1968年4月4日,美国田纳西州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了,所有关心人权的人们,都为这一事件而悲愤,整个世界也为之震惊。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文学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马克·吐温的真实姓名是塞缪尔·兰格洪·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地方法官家庭,童年是在密西西比河畔他叔叔的农场度过的。这段生活使他对美国农民尤其是黑人有了了解,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父亲死后,十二岁的马克·吐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却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通常来说,这种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把它称为“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杰米扬的汤》。这篇寓言的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  相似文献   

18.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Gogn)于1853年5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准德尔特村一个牧师家庭里。他大器晚成,一生坎坷,生活穷困潦倒。凡·高性格十分古怪,而且很暴躁,难以与人相处。正如他自己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是美国一位受人尊敬的著名幽默作家。有一次,他到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厌烦,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  相似文献   

20.
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美国黑人牧师、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此文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除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外,主要得力于它诗一般的语言。作者金就像一位修辞大师,整篇演讲,新颖贴切的比喻、气势磅礴的排比、反差强烈的对比、动人心魄的反复、恰到好处的引用,俯拾即是,犹如“杂花生树”,大大地增强了该演讲的感染力与表达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