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者、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语言语境包括语篇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境下,根据翻译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的隔阂,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虽受到社会规约的限定,其实际使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会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境做出灵活的变化来顺应变化的语境,即称呼语的转换.称呼语转换是说话者对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的顺应,是各种语境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吴金林 《考试周刊》2012,(68):20-21
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如今,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本文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经分析发现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的使用是对物质、社交、心理世界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4.
称呼语是交谈者面对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称呼语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因此交际者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实现交际目的。由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受到语境的制约,交际者对称呼语的选用必然要顺应语境因素,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某一称呼语的使用常常是对两个以上因素顺应的结果。此外,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可能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相矛盾。  相似文献   

5.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影响。语用失误是指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的失误。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会导致语言交际失败。运用顺应理论可以探索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原因,是由于说话者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社会文化,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本文旨在证明在汉语中人们选择恰当的称呼语其实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表现。本文首先探讨了称呼语的选择与语言顺应论的关系。然后用顺应论例证分析了汉语称呼语的选择实现了对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的顺应。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恰当地选择语言要做到语言与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蕴含了浓厚的文化信息,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根据顺应理论的观点,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在交际中,委婉语使用的语境关系顺应也就是委婉语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顺应理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届时还选择使用策略。话题转换现象是对社会规约和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话题转换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妨碍交际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称呼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忽视了交际中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等动态因素。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影视语料,分别从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对称呼语的演变进行历时分析,探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如何顺应语境要素的,旨在帮助我们在今后的言语交际中学会适时调整称呼策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和奥巴马2010年的国情咨文作为语料个案,用实证手段研究政治演说文本的语境顺应问题。发现国情咨文中的语言选择无论在交际语境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还是语言语境等方面,都有顺应现象产生。因此印证了顺应理论的一个重要立场:顺应是必须的,一旦使用语言,就要适应语境。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anguage demands of creating texts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which involve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xt.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tensions inherent in tasks which require more traditional textual analysis to be presented in ways other than traditional ‘essay’ format. These tasks are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by students and can result in texts which vary in terms of their choice of ‘written‐like’ or ‘spoken‐like’ styles.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year nine English students presenting speeches to an imagined jury arguing for Shakespeare's Macbeth's guilt or innocence and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shifts along the mode continuum evident in the students' language. It rais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s of language and context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control of mode is valued. Language analysis of student responses focusing on genre, periodicity, use of vocatives and endophoric reference suggests the imagined context required by the task is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literary context in assessing student responses and can act as a distraction.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alignment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English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13.
张耘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9-111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是语用失误的两种类型,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可以阐释这两种类型的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即都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言语交际的任何一方对语言与交际语境等因素(诸如语言使用者以及物理、社交、心理世界等)的动态顺应忽视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导游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顺应角度出发,指出英语导游词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指导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通过分析顺应理论及英语导游词的创作特点,在创作英语导游词时需要顺应不同的旅游者、交际的物理语境、社交语境以及旅游者的心理语境。  相似文献   

15.
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翻译活动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也受到语言顺应理论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虞美人》的英译从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交际世界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译文是如何来顺应原文的意境的。  相似文献   

16.
日常交际中的语言模因是说话人有意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模因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与语境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有关;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说话人借模因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自身及听话人的社会习惯和心理需要,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由物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语境,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ial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an issue of major educational concern, bearing on problems varying from pupil performance, to social prospects, and citizenship.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conception of the language‐acquiring subject, and we discuss the consequences for understanding differential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schools. Starting from Wittgenstein's meaning‐as‐use theory we show that learning a language requires an activity that relates the subject both to the community of language users, and to the things language is about. In opposition to Luntley, we contend tha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linguistic development involves linguistic adjustment to the world ‘as it is’. It is argued that, in as far as linguistic development involves a process of adjustment, this concerns conceptions about the world as it is presupposed to be—a ‘world’ that is subjected to doubt and revision time and again. With respect to dealing with differential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this approach to linguistic development suggests bringing pupils into situations which requir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rocesses of ‘negotiating meaning’, including negotiating the prevailing presuppositions about what the world is like. This also puts novices in a different position—less assimilatory—recognising their co‐constructive potencies at a more fundamental level.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存在语言顺应现象。我国英语商标词的出现,是商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顺应了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物质世界等语境因素以及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周媛媛 《海外英语》2012,(5):180-181
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和功能,这就导致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既要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同时也要考虑到文化,社会等其他因素,以便实现广告的最终的商业目的。该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心理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的顺应等角度加以分析,指出广告翻译也是一个不断选择与顺应的过程,对影响广告翻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用模糊在外交语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常被外交人士作为一种策略来运用。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可以探析,在外交语言活动中,实际上是由于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交际对象),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动态顺应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