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民参与,人人公益的理念,将"微公益"推向时尚文化潮流中。通过对高校校园微公益文化现状的分析,提出独立学院微公益校园文化建设应"持续+精准"、"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微公益助学+就业+创业",完善校园微公益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微公益的蓬勃发展让中国公益界焕发了生机,公众在"郭美美事件"后重拾对公益事业的信心。微公益强调从小事做起,强调人人可公益,注重平民化,通过网络世界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期盼人人幸福。微公益的优势日益显现,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微公益事业的继续前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微公益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盖伦 《大学生》2012,(10):76-77
本期关键词:游戏公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王琛,这个大多数人眼里标准的精英,选择了休学,做公益。在"小题大做微公益"网站上,公益项目是企业自己开发的,王琛要做的就是邀请企业把公益项目放到网站上,吸引用户答题参与公益的同时,也推广了企业的品牌。三方共赢休学后,王琛和同伴们创立了"小题大做微公益"网站。这并不是传统的公益形式。王琛想找到一个企业、用户和被捐助对象三方共赢的公益模式,提倡人人可公益,"分析以前的公益模式,我们觉得还没有挖掘企业的品牌形象,也没有跟公众的力量结合。"  相似文献   

4.
微公益事业是现代微文化的标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活化、常态化的微公益,是具象化公益的道德内化,是传统公益的蜕化与转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运用,具有一定的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我们应在透视相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微公益之微内涵、"三个倡导"维度解析的认识,探究微公益与"三个倡导"价值共识的一致性,进而分析其对贯彻与落实"三个倡导"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公益是草根阶层、弱势阶层的公益具象化表达,究其本质就是从身边的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它并不强调身价、地位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是一种随手可及的公益事业。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平民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社会活动。微公益传达的乐于助人、重在参与、团结  相似文献   

6.
微传播环境为微公益的道德教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契机。微传播与微公益的结合是现时道德教化的必然选择,这种结合体现在公益主体、公益生产和公益参与中,它为道德教化实践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和民主的道德对话平台。微传播环境下进行微公益道德教化的有效路径是平等对话,要实现平等对话,需要在责任、行为、利益三方面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微公益理念,与志愿者精神一脉相承,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契合,开拓了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新路径,为创新高校共青团志愿者工作提供了机遇。目前,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参与志愿服务不广泛、行政干预影响行动效力、工作实效性和持续性较差等问题。高校共青团创新志愿者工作应从形成微公益工作理念、建设微公益平台、依靠志愿者组织进行项目运作、以微公益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等方面入手,将公益行为转变为普通人随手可做的"微行动"。  相似文献   

8.
微博公益,非但促进了整个微公益事业的进程,并且它传递了一种"回报社会大众、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公益理念。微博公益正在我们生活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和产生的效果,也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的关注。但是由于微博公益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扩散,并且其组织者大部分是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导致微博公益市场混乱,这也是急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传统公益出现诚信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与此同时,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微空间不断拓展,使得以微公益为代表的平民公益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大学生作为微公益的主要参与者,不但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同时也能够加深其对于公益精神和公益理念的理解,在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因此,微公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开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社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微公益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人手,培养青少年的公益精神。它具有“微”特征和低门槛、快捷性、多样性等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微公益按其组织运作模式可分为线下微公益和线上微公益。微公益活动对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以微公益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