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艺境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在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弹词小说是盛行于中国明清时代的妇女文学,《再生缘》是其中的佼使者。《再生缘》的心理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异态”,与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诸多差异,具有“意识流”意味,但是它和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又有所不同。这种独特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于20世纪30至40年代进入了“黄金阶段,”又创造了“战时教育的奇迹”。50年代后期,梅贻琦又在台湾新竹筹建清华大学,从而实现了他终身服务清华的夙愿。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渐”带来的先进教育观念、新式办学体制和分科课程设置等全新的教育模式,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萌生,也为20世纪乃至当今中国现代职教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祝福》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鲁迅通过他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表达了他对发轫于 2 0世纪初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同时使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了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围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他以他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在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在肇庆既传播了欧氏几何,也传播了“非欧几何”.他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数学”及其所获得的效应,确立了他以数学来赢取中国民心的学术传教思想,为他后来在中国系统地传播“西方现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名著,不仅引入了新的数学体系,而且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几何公理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纪元,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在阐述巴金在自己两大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激流时期”和“寒夜时期”文化思考视角的转变,展示了“寒夜时期”的巴金对现代社会的物质构成、权力话语意识,知识者的人格构成以及生命本体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巴金 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独特贡献和巴金小说特有的文化超越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使“丁克”家庭这种新兴的家庭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对当今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意笔人物画,经历了由古典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徐悲鸿是这场变革的伟大开拓者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巨人。他以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写实主义艺术主张,融汇中西,探索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化艺术手法,开拓了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发展繁荣之路。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道路在21世纪仍具有着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20世纪的其他学术大师相比,钱穆有着独特的经历:他没有读过大学,从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走上大学讲坛,完全是靠自学成就了一番学术上的伟业,从事教育、学术78年,著书70余种,计1400余万字。终其一生,他身处中国社会的变局,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为中国文化续命为己任,探索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更生之路。与20世纪“反传统”的文化思潮相对,他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深切了解,大力维护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始终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生命力抱有信心。其治学走的是通儒的路向,所涉极广,而终以史学为立场,以学术思想史…  相似文献   

15.
复习目标导航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是文明古国的象征。儒家恩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不仅影响着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一直影响着现代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其主要表现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其过程便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现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取舍的渐进过程。儒学则经由中体西用的抗衡、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退出政治意识形态舞台。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新旧接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1 1月 2 5 - 2 7日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了“唯物史观与 2 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 ,全国 8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探讨的问题有 :(一 )回顾唯物史观在 2 0世纪的历程 ;(二 )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 ;(三 )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作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 :唯物史观不仅推动了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还将与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保持密切的联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在更高的科学程度上运用和丰富唯…  相似文献   

18.
冯佳 《文教资料》2009,(31):88-89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教育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成长起来.徐悲鸿的美术教学体系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主导。在徐悲鸿的美术教学体系中.“新七法”构成他素描教学理论的一大特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素描基础教学。本文对徐悲鸿的“新七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主义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写作技巧和内在的思想观念两个层面上。这些影响对原有的现实主义主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问题也随之产生。但无论怎样,在新时期小说中,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已然成为了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