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亿的《大历诗略》是清代唐诗的重要选本,同时也承载了清代唐诗学的重要思想,与王士禛《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鼎足而三,彰显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突现盛唐、中唐两大诗歌高峰之间的诗风、诗艺上的自然承接、衍变,突出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此选本自乾隆刊刻以后,未能再刊行。《大历诗略笺释辑评》将校勘、笺释和评论辑为一集,乃诗学视野下的文献整理,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诗学价值,颇有益于学界。  相似文献   

2.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可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唐诗选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李白、杜甫为宗,但除了李杜这两个唐诗的双子星外,王维诗歌选录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推崇赞赏了王维的诗歌。试探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和对其诗歌的艺术评点情况,以对王维诗歌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进入唐朝以后,唐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盛行一时。同期处于平安时代的日本在文学创作方面受到了中国唐诗的深刻影响。日本作家清少纳言自幼唐朝文化熏陶,精通汉文学,对于唐诗运用自如。清少纳言所写的随笔《枕草子》代表着日本古代随笔文学的巅峰。《枕草子》的创作深受中国唐诗尤其是白居易诗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有清一代的学术史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终于集大成。相对于学术上的成就而言,清代的诗歌则显得单薄许多,没有了唐诗的辉煌,缺少了宋词的灵动。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清代学人觉得在诗歌领域的成就难以超越前朝,开始将眼光聚集到学术史和诗学理论上。因此,有清一代涌现出大量的诗话。而作为清代众多诗话中的一部,赵翼的《瓯北诗话》有着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6.
隋唐五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主体唐诗更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唐诗篇什繁富,仅据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录存的作品己达 48900多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 2200多人。在这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诗坛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的出现,给时代增添了光辉,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各类诗歌体制的愈益齐备和全面定型,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己达到完成成熟的阶段。 唐诗之所以取得这样高度成就,是在封建经济和政治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  相似文献   

7.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结构和用韵上。科举制度中试帖诗对作诗结构上的要求同八股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在用韵方面只限平水韵,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蘅塘退士只是把《唐诗三百首》作为私塾课本来选编的,并没有把它完全作为一本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材,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比清代很多试帖诗的选本更加难能可贵之处。《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结构上大都符合当时科举考试在结构和用韵上对诗歌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唐诗美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物象选择的典型性。本文主要探讨物象选择与唐诗美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认识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大量诗歌,但没有哪一朝代的诗歌能拥有比唐代诗歌更多的接受者。唐诗接受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普泛性、时代性、个体性、应用性。其中,普泛性与应用性是唐诗接受最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两个关键特征,确立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地位。  相似文献   

10.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繁荣的一种景象,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可以说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当然不是说此后便没有好诗了,但就唐诗所达到的高度来说,无疑是我国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宋诗的研究,有学者以纵向的时间为经,以横向的思想交汇、地域诗社等为纬,作过条分缕析的探究。然对于紧跟在唐代诗歌显峰之后的宋代诗坛,如果我们将她隔离于唐,或者盲目地“祧唐祢宋”,甚至发些孰优孰劣的论断,都是对宋代诗歌的缺少论据的妄议。所以,可以试从大家入手,打通唐宋二代,从苏轼与杨万里,对李白诗歌特色以及诗技的承继和创新上,探索唐诗与宋诗的一点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古诗文已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尤其以唐诗最为突出,达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阶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异彩纷层,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供鉴赏的佳作.据<全唐诗>记载,现存的唐诗约有四万九千首,比唐代以前一千七百多年诗歌总和的三倍还多.唐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诗体完善,可谓是博大精深,是诗歌史上的一座宝库和丰碑.如何学习、欣赏唐诗,笔者在此谈谈几点看法,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宋给人冲击最大的不是宋词,那仅是继唐诗以后新的诗歌式样。真正令宋人兴奋的是他们的城市生活,那是一种商业化城市生活,一种怏活、享乐、放纵的农耕文明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4.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宋计有功撰。前人以为“采摭繁富,于唐一代诗人或录名篇,或纪本事,兼详其世系爵里,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是书以存。其某篇为某集所取者,如《极玄集》、《主客图》之类,亦一一洋注。今姚台之书(《极玄集》)犹存,张为之书(《主客图》),独藉此编以见梗概(按:《函海》木《主客图》即从此书辑录而成)。犹可考其孰为主,孰为客,孰为及门,孰为升堂,孰为入室,则其辑录之功,亦不可没也”。(《四库全书〈唐诗纪事〉提要》)说明它在研究唐代诗歌历史方面,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浅显易懂的古诗词,但是相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课外阅读教学,为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阅读需要的书目。毫无疑问,《唐诗三百首》就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古典诗歌发展至唐,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全唐诗》录作家两千余人,诗近五万首。从唐至今,唐诗选本众多。清代孙洙(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广泛流行的一种选本。此书以清代前期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为蓝本而再作  相似文献   

16.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三种类型在具体诗作中表现得更是丰富多彩,使唐诗具备了情景交融的审美特性。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核心。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唐诗意境的创造日臻完善,为唐诗最终能够取得光耀千古的艺术成就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  以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诗歌吟咏对象 ,这在世界诗歌史上恐怕只有中国才有 ,西方诗歌从一诞生起就比较注重抒写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大事件和经历 ,如荷马的《奥德赛》 ,维吉尔的《伊尼特》 ,法国的《罗兰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荷兰的《英雄国》 ,英国的《失乐园》 ,俄罗斯的《伊尔远征记》等大量的英雄史诗。而中国古代诗歌从一诞生就直接涉及到个人的情感 ,而且这种情感是如此的丰富、强烈。如《诗经》 ,无论是《风》还是《雅》、《颂》都是如此。以后的《楚辞》、古诗十九、唐诗、宋词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在古代 ,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们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五四”以来的今人如何对其贬低,其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不同时期和时代,古典诗歌的发展有其不同的形态与状貌,不同时期的诗歌在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下还有其个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在这里着重想要探讨的是唐诗和宋诗的区别之所在。唐朝作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和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诗国高潮”已成为无庸置疑的事实而得到人们的公认,唐代社会是属于诗的,诗的鲜活的生命力也是在唐代社会才得到充分的体现的,是唐诗最明显的以区别于宋诗的显著特征。诗歌的发展的高峰出现在唐代。究其原因,首先便有其诗歌自然进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杨洁 《中文自修》2024,(5):21-24
<正>怀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从《诗经》开始,就有了怀乡的诗歌。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无论是初唐、中唐,还是晚唐,都有很多杰出的诗人创作了怀乡诗。他们因各种原因,离开家乡,但无论身在何处,却总是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品味这份怀乡情,有助于我们读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符际翻译是利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的一种翻译方法。唐诗的以景抒情、借景言志的特征使宜于描写静物的画成为诗歌翻译的辅助手段。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论证了画这种图形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一种阐释诗歌的翻译手段。它不仅为译者拓展了思维,而且绕过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挣脱了原语言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