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国演义》,这部我国古代小说的巨著,已在民间流传了近七百年。作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在作者的极力烘托下,以眼光远大、雄才大略而又足智多谋、未卜先知并带有某种“神秘感”的“光辉”形象已在众多的读者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作者罗贯中不仅对诸葛亮施以直接礼颂般的描述,更是通过对曹操、司马懿、周喻、鲁肃、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由人到神的个人形象发展变化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其一是在西晋时期,陈寿所编纂《三国志》中的历史人物的本来形象;其二为汇集了唐宋元明时期的传奇、话本、说书、杂剧,在元末明初成稿的《三国演义》中的“神化”形象。诸葛亮历史形象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诸葛亮由人到神形象变化过程的梳理以及原因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历史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着诸多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其中,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可谓形形色色,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众多南征传说中比较典型和流传较广的传说之一,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拟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出发,对诸葛亮的"攻心"战略观、人才观以及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民族政策等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甫一生对诸葛亮十分崇敬,未能忘怀。他由秦州入剑门到成都,再到夔州,六七年间为蜀中的山水和有关人物写过不少诗,而在这些纪胜怀贤之作中就有十多首是以诸葛亮为题材歌咏成篇的,为数最多。用这样多的诗篇反复咏赞一位历史人物,在唐诗中也是罕见的。清人吴闓生云:“公平生意量,初不屑屑以文士自甘,常有经营六合之慨,每咏诸葛辄枨触不能自已,此其素志然也。”(《唐宋诗举要》引)可见杜甫对诸葛亮具有着特别深厚的异代感情,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今山东沂州人),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但结局却是一幕兵死五丈原,“常使英雄泪沾襟”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被人们誉为智慧的化身。在群雄逐鹿原,各种政治集团、军事集团大分化、大组合的纷杂局面面前,诸葛亮做出了对他自己一生及整个国家政局都有巨大影响的重大抉择:择主刘备,追随刘备征战,与曹操、孙权相抗衡,完成三国鼎立之伟业。 对诸葛亮的道路选择,自古至今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之所以对此特有兴趣,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尚无立锥之地,既无地盘,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华宁陶白釉三教合一塑像这是一件内涵丰富、构思巧妙的陶塑作品,观音、玄武大帝、文昌帝君被组合在一起,当地民间认为这组神像代表佛、道、儒三教合一,构思奇巧,人物场景搭配得当,表达了云南当时宗教信仰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民间传说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者习俗的口头传奇故事。传说对所涉及的风物具有一定的解释,是民间群众阐释自然物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民间风物的存在则反作用于传说本身。佤族“达巴召”传说中的风物种类繁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佤族祖先敬畏自然与崇拜自然,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加之传说“达巴召”具有超出常人的神力,致使对物产的解释具有一定神圣性。而民间民众实际生活中的景物和信仰,更是传说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因素,并且有助于传说讲述者回忆故事情节。正是这些风物的存在,使传说永久流传于佤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形成了地方独特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创建的蜀汉政权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蜀汉法治而兴、儒蠹而亡的历史,充分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这个政权的得失兴亡,对普及、深入、持久地搞好批林批孔,提高我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元代在乡村治理方面创造了一些新的举措。元代利用民间“社日”祭祀习俗和结社互助传统,把村社制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既对稳定统治秩序、恢复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出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从元代乡村治理的全局性举措、元代立社蕴含的治理之策和元代村社制的治理效能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以演义为兰本编的“三国戏”广泛流传,“空城计”已成我国民间妇孺皆晓的故事。据说蜀魏交兵,魏将司马懿率大军猝然直逼西城。当时,蜀相诸葛亮的大兵都分遣外地,手下只有些文人和老弱残卒,欲战不能,欲逃不可。诸葛亮智出奇计,命令大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兵卒打扫清洁,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然抚琴。司马懿见此,疑有伏兵,即挥兵撤退。关于“空城计”一事,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引“郭冲三事”,已证其无。其实,文学作品中的这类问题本不足考。但“诸葛亮西城弄险”之说影响甚深,以至有事情确是发生在西城的说法。案汉魏时期的西城,即今陕西安康,位于汉中东七百里。而“空城计”故事,是在马谡  相似文献   

13.
初中历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展开历史内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历史人物,像《战国七雄》课的中心人物是商鞅;《繁盛一时的隋朝》课的中心人物是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课的中心人物是岳飞;《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课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现实意义、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策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现实意义、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策略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由高校领导、教育部门为主导,教师共同参与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课程等的组织设置,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德育内容的融合教学,以产生不同学科互相促进发展的协同效应。特别在“新文科”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从课内教材理论知识、课外实践应用内容等角度出发,挖掘正确的思政理念、价值观念,对学生展开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引导教育,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育人”教学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首开儒学改革,赋予儒学政治化、神学化和经学化交融的特征。以汉武帝问政于臣的历史文献为依据,梳理出董仲舒“承天顺命”“教化成性”和“度制防欲”的“治国三本”观,并分别论述其观点产生缘由及其实施策略,进一步分析阐释该理论在其时代的意义。主要采用文献法与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是:其一,董仲舒治国理政的主要原则是主张尊天命、重教化与立制度的统一。其二,对促进国家政治、思想与文化“大一统”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接触与冲突,针对北京申奥成功,分析了台湾当局利用此时再掀“台独”风暴和“绑架”2008年奥运会政治图谋的可能性。对此,在呼吁人们保持警醒的同时,提出借鉴前东、西德国合队组团参加奥运会模式和进一步演练体育的“民间大使”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从自身出发,树人先树己,努力探讨自身如何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战争题材小说受新历史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用民间性解构庙堂政治视野中的主流正史特别是历史教科书的党史标准,按民间的历史意识叙述当代人“心中的战争故事”及其对历史的当下感悟,形成关于战争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一新历史主义的称谓源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否认历史的绝对客观性是其核心观点之一。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不可能以原有的面貌和方式向当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