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戏剧的特点是以演员扮演人物,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基本点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始终寻求保持着表现生活的独特法则,  相似文献   

2.
戏曲的基本性质属于表现性艺术。戏曲艺术的个性及表演形式的特征,从戏曲剧本的文学形式上看,它是剧诗。从戏曲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看,它是歌舞剧。戏曲的唱念是音乐化、吟诵化之歌,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之“舞”,由于诗、歌、舞都是表现性艺术,因而戏曲是一种表现性戏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戏曲艺术,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歌唱和舞蹈。戏曲艺术把戏剧的写实内容和歌唱、舞蹈的形式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戏曲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它是再现艺术,但同时表现的因素也十分突出。戏曲艺术不但要忠实地再现生活,而且要在舞台形象中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戏曲艺术是再现中有表现。戏曲艺术不完全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诸因素,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构成完整的艺术形态,所以中国戏曲又看作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仅仅是这样,中国的戏曲和西文的戏剧如歌剧、话剧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但实际上,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与西文的戏剧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包括风格在内的分野,便构成了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陈昌友 《文化学刊》2011,(4):180-185
这里所说的戏曲是指中国戏曲,而京剧又是中国戏曲特色的集大成者,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等特点,而它的程式化艺术方式比大多数地方戏曲更严格、规范,说它是中国戏剧的总代表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6.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著名导演在东方艺术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戏剧实验,跨文化戏剧实践应运而生,有关的理论探讨也层出不穷。以中国戏曲改编西方经典文学的舞台实践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以及古希腊戏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被大量改编,引发了诸多关于跨文化戏剧的讨论。本文试图梳理古希腊悲剧在中国被戏曲改编及舞台演出的历史,并以河北梆子《美狄亚》和京剧《王者俄狄》为案例,在还原和厚描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评价传统戏曲改编和演出外国经典剧目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国戏曲演绎古希腊悲剧是东西方戏剧一次极富历史意义的有效融合,古希腊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范围地改编、移植、创排和演出符合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的诉求。而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外国经典剧改编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戏曲内在发展的需求所致,为传统戏曲内拓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深度的中外戏剧文化沟通要求更为复杂的手段,要求更多中外戏剧的共振。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一门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它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世界。戏曲中的人物,既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人生活中(历史的生活或现实的生活)引发出来的。然而,戏曲中的人并不等于生活中的人。如果说生活中的人是“自在人”;那么,戏曲中的人则是演员运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夸张、虚拟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人类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另外两种也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戏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综合融铸了中华民族自  相似文献   

9.
日本报人噪听花在20世纪初客居中国期间对中国戏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然而,无论是中国的戏曲学界还是日本的中国学界,听花及其著述都未能充分进入学者的视野。听花确立了戏曲研究的"通史"观念,肯定了戏曲的艺术价值,并且在研究中体现出了比较的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听花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都有突破学界成规与束缚的独到之处,其研究成果摆脱了纸上谈兵的空泛与单薄,拥有源自实际经验的切实与丰厚。这种独特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恰是因听花独特的身份而形成的,他不是以纯文学艺术的眼光,而是以一个报人兼学者,同时又是以一种社会学家甚至是民俗学家的眼光来进行考察和研究的,而这些内容实际上都与戏曲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戏曲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听花中国戏曲研究的价值也正因如此而尤为值得注目。另一方面,听花对于改变戏曲观念、提高戏曲地位、推广戏曲艺术以及收集和保存戏曲研究资料,都作出了切实的贡献。听花的中国戏曲研究,是日本近代中国学中具有创始之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明代曲论关于戏曲功能的论述很丰富。明代曲论家基于对戏剧性质、特征的认识,注重对戏剧价值的估量和对戏剧本质的探讨,简言之,即对戏曲的社会功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说法:教化说、主情说、讽谏说和娱乐说。下面试分别给予简要论述。 (一)教化说 教化说是指戏曲具有教育感化观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究竟起源于什么?正如夏写时在《中国戏剧批评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戏剧起源于何时,形成于何时,是文学艺术史、戏剧史、戏剧批评史无法回避的问题。早在唐、宋,学者们、戏剧爱好者们就开始热心地探究戏剧的起源,然而每每以传说为依据,研究成果往往不够科学。”戏曲的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欲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我的结论是: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仪式。一 关于中国戏曲起源的诸学说的不足1、劳动说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认为一切艺…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一种以戏剧冲突为叙事基础、以情感传递为主要诉求的"剧诗"艺术。戏曲是具有典型"虚拟化"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之一,同时也拥有最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造型语言。因此,戏曲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在"剧"的叙事功能之上,还要强调"诗"的练达、抒情和意境,从而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成为人物及人物背后剧作者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代言体艺术。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念白、唱腔、戏曲音乐等听觉语言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法国早期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首先将戏剧的程式引入电影,把导演、演员、化装、道具、服装、布景、冲突等一系列戏剧元素搬进电影中,建起了戏剧电影的雏形。几百年来,戏剧在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新生的影视艺术提供了异常丰富宝贵的经验。因此,影视艺术与戏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在戏剧艺术的元素中对影视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表演,早期的电影演员几乎都是戏剧演员,即使在当前,很多的电视演员其实也是由戏剧转行而来。戏剧的表演理论也极大地影响了影视表演。从角色的创造和生活的体验来看,戏剧的表演和影视表演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艺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新兴艺术与古老的戏剧艺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戏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戏剧本身固有的地域性狭小的劣势日益显现。戏剧的复兴需要一个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众的欣赏艺术口味也在变,戏剧必须“与时俱进”,走革新之路才能生存。这就需要我们的戏剧要研究观众,迎合观众,服从观众,这种需要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成就卓著的戏剧诗人、现代戏曲改革的先驱者田汉命名的“田汉戏剧奖”,自1987年由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戏剧期刊共同发起、正式设立以来,已成功评选15届。参与其事的主办单位,也由最初发起的山东《戏剧丛刊》、浙江《戏文》、江苏《剧影月报》、福建《福建艺术》、安徽《安徽新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扮演角色的演员在舞台上当众说唱台词,表演动作,完成故事情节而反映生活的艺术。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涵盖集体艺术和演员表演艺术,通过载歌载舞、唱、做、念、打俱全,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比如《白蛇传》一剧,是集文武戏一身,唱、做、念、打并存。  相似文献   

17.
正绍兴是水乡,又是酒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这座城市的空气中流淌着酒的味道。绍兴酒酿成了古城风骨在绍兴,这戏曲之乡与酒乡在事物的内在本质上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不少剧作家通过酒来反映人民的生活,或以酒为纽结,来组织戏剧的矛盾冲突,因此酒成了绍兴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说,校园戏剧就像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从一名校园戏剧的爱好者,到成为校园戏剧的专家,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教授桂迎刚好走过了40年。40年里,她出版了《桂迎校园戏剧档案》《青春与戏剧同行》《浙大戏文》《校园戏剧》等多部专著,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校园戏剧留下了一份学术档案。在桂迎老师的书房,四本专著如扇  相似文献   

19.
公共节日作为人类仪式行为的一种,其活动方式带有极强的表演性质。戏剧的视角可以作为技术的、政治的、结构的、文化的视角之外的一种补充,成为第五种视角,戏剧的视角甚至可以用作分析的端点。节日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来都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中不断演进、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戏曲折子戏的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对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也正是这些独特性,使得折子戏名翻译出现了许多混乱现象。本文就以多个折子戏剧目的英译为例,分析曲名翻译的误读、界定不清和戏曲文化翻译意识缺失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戏曲翻译的原则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