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创作理念、形式构成、艺术内涵、绘画语言等多个方面评析了几位表现主义绘画代表画家的作品,先后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国抽象主义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占据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图案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无论在技法上还是在意境的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自身表现的源动力似乎都与传统绘画的艺术创造相关,只是在追求自然美的意境方面各不相同。本文对这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二者都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创新发展,其中"形式变化"是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们之所以选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就是为了让作品传神,通过"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充分展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这国粹在当代怎样实现中西技法和艺术精神有机完美结合,进一步展现民族风采,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家李延声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创新引人注目。李延声教授早年就读广州美院附中,而后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1978年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深造。先后从学于3个最好的美术学院,接着在中国画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画研究院连续工作20余年,有着如此经历的画家并不多见。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培养了他为振兴中国画的献身精神。他知道,绘画不分中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先人执着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确认自身与山水处于和谐的人生伙伴关系,进而将山水视为对象化的自身,山水与人有类似的感觉和情绪。当这种渊源深远的集体意识转入到艺术领域,音乐家首先发明“移情”山水之说,画家以“势”表现山水的生命态势,文学家以“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表述人与山水双向交流的关系。山水艺术的生命意识在绘画领域得到更生动更直观的表现,从荆浩到郭熙,画家们描绘山水鲜活的生命有非常自觉的意识,进入到山水“人化”的境界;继而至石涛,提出“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新命题,山水真正地成了画家的自身,画家生命意识与山水的生命态势有了主客一体契合无间的融合,于是中国山水艺术再次上升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最高审美境界,辉煌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5.
一 理解与文化 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无论一个词,一个句子,如果不理解,就不能学会它。理解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二是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但不能互相代替。“熟悉词的形式不是理解所必须考虑的唯一因素。除此以外,还要熟悉这些词所传达的是什么信息,即我们应该知道它们的内容和命意。”(麦基《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对形式的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把握词语所传达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词语所传达的信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不是唯一的手段,文化因素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理解信息的过程是交际双方文化概念沟通的过程。瑞士数学家、逻辑学家J·B·格赖斯对真实的言语交际作过这样的描述:交际的表达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意念和原有的文化概念向对方发出信息,接受主体则根据对方发出的符号和自己的目的、意念以及原有的文化概念去理解(参看蒲志鸿《共识文化、差异文化与外语学习》,中山大学学报,1994,1)。这就是说,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相同,接受主体就会完全理解,  相似文献   

6.
打开《20世纪油画展作品集》,第一页便是艺术大师李铁夫的那幅《未完成的老人像》。 李铁夫是最早走出国门向西方人学习油画艺术并达到很深造诣的中国画家,并最早参加“国际画理学会”;他客居英、美、加等国探索研究西方绘画达40年之久。为了取得西方绘画的真“经”,他师出多门,穷60余年之精力苦苦追求探索西方绘画艺术,甚至为了艺术终身不娶,将一生完全献给了绘画事业。  相似文献   

7.
蓝蓝的天空,舒卷的白云,清澈的流水,绿色的草原,悦耳的驼铃,逶迤的长城,巍巍的群山……漠北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植被,生动迷人的美学气韵构成人类社会如诗如画的境界,成为历代画家孕育和成长的摇篮,驰名隋唐的画家杨契丹、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皆有巧思,史称神品,他们都是炎帝的子孙,长期生活在长城以北。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画家都无法在中原地区显其身手。直到辽代开元以后,我国北方的画师们才得以在自己的家乡把美丽的自然、沸腾的生活,时代的脉搏用线条色彩倾泻出来,留下无比灿烂的艺术珍品,丰富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宝库。几乎与辽代文学散失的原因相同,辽代的绘画作品也很少流传下来,但我们从有关史料、出土文物以及少量保存下来的,辽代绘画作品中仍可见其盛况之一二。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方绘画的发展中,绘画的写实程度总体趋于下降。自双方写实技法达到顶峰以后,艺术家便不满足于镜像取物,而开始逐渐寻找艺术新的出路,从线条、色彩、形象塑造等方面入手,逐渐实现艺术的抽象化。其中,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对抽象的理解略有不同,在表现技法上也有所体现。总体而言,中国绘画的抽象趋于简化,而西方的抽象趋于繁化。本文将通过中国绘画抽象化的代表性例子(即梁楷《泼墨仙人图》)和西方抽象绘画的典型例子(即德·库宁《女人一号》)这两幅作品的分析和对比,说明中西方绘画抽象表现的异同所在。  相似文献   

9.
谢赫“六法”论浅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法’论是一个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涉及到绘画美学中创作,鉴赏的审美精神、情趣、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谢赫认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生沉.干载寂寥.披图可鉴”的社会功用,继承了儒家关于艺术的以识,教化的功用,但在绘画的内在特征阐释和揭示上,却是审美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播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语言学还是传播学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对象来研究。对于语言的认识有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工具说,有从科学角度着眼的符号说。然而传统和主流的研究很少把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自身对于传播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出发,语言作为语境的一个因素具有着主动施加影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有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纽约,有一家“独一无二时装店”,生意十分兴隆。店老板在销售各种款式的男女服装的同时,还在店里开辟了一个创作“作品”的“艺术角”,供人们对那些没有图案的新衣服进行创作和艺术加工之用。顾客如果愿意,可以用几美元选购一件白色圆领衫,然后免费使用“艺术角”里的绘画工具和不褪色的颜料,在圆领衫上随意画上图案,过一把“绘画瘾”。倘若有必要,想请作画人为自己设计绘制图案,每件只需交付七八美元的绘画费。一些顾客最欣赏“自然创作”,因为它可以让人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的过程也十分有趣:先将颜料涂抹在一个特制的转盘…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作为出版人来理解这句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初策划《身临其境:艺术中的当代中国》英文版系列图书(以下简称"书系")的初衷,是要把多种艺术形式转换成纸质出版物,广泛传播到英语世界。而此书系中包括电影、舞蹈、绘画、雕塑、摄影、话剧、纪录片、戏曲、建筑、音乐、美食、旅游等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些有动有静、有影像、有舞台、有时间线、有空间感的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跃然纸上,引导国外读者通过此书系进入艺术中的中国,让他们如同穿梭在电影院、大剧院、音乐厅、画廊以及大自然当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  相似文献   

13.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审美的创造,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一种对现实的开掘;艺术或许还是一种对苦难的回忆与伤痕的抚弄,一种寄托于精神之上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批判。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影响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文化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在物质的生产力之外,还存在“精神的生产力”。这种把文学艺术确定为“精神生产”的观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情欲艺术家     
搞艺术的人一般都比较放得开把追求爱与美当做自己的使命。青海挨着甘肃的地界,有个北山林场,算得上是个艺术村,两省的画家都爱去那里写个生什么的。当然了,他们去的时候,一般都带着几个学生,其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漂亮姑娘。  相似文献   

15.
空白     
一个画家在自己的一幅山水画中留下许多空白,隔着 久远的年代,我不知道空白的底色是不是宣纸的纯白。白色入画,造化山峰峦坡、江河湖泊、石竹树草亭,浩渺无尽、空明澄净、节操高远。 我也不知道白色是画家怎么泼铺上去的,或许根本就没有白色的墨宝,它就是画家心灵透出的宣纸的空白?它上面不需要涂泼?画家既省了不少墨宝还省了不少心力,有些画的空白占云画面一半或近半,绘画真像人家说的容易和简单吗?  相似文献   

16.
孙剑 《生态文化》2012,(3):34-35
以山川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南朝画家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等山水美学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美学体系。宋元山水画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中国山水画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绘画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突破清代以来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一蹶不振的困境,一批山水画家大胆走向生活,通过贴  相似文献   

17.
于志学是对当代中国画有着开拓性特殊贡献的画家。他的冰雪山水画的创立,不仅表现在绘画语言上突破传统水墨画千年单一画雪的模式,而且填补了这项理论体系上的空白,形成了一个戛戛独造的“冰雪画派”。因此,他的创建与著述,他的冰雪艺术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都是当代美术史所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力图在水墨秩序上诠释这种开拓性的贡献,至于作品的结构方式、撷取题材、创造意境以及精神领域相关下的东方美学品格,将会择文另撰。我想,对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首先必须明晰其冰雪水墨秩序的原创性,如果这点尚辨浊不清,很难走近他的山水画,也无法理解他艺术创造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南 《文化交流》2010,(8):36-40
乾隆至宝侥幸逃过一劫 中国书法既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又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书法名帖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甚至连尊贵无比的皇帝也视为至宝。唐太宗李世民对“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心仪多年,不惜一切手段据为己有,临终还遗命陪葬。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的创作经历,伴随着艰难的追求和成功的喜悦,使我在中国画工笔人物创作的领域中领悟到不少艺术的真谛。中国工笔人物画早在中国的帛纸绘画传统中出现,经过长年的延续和发展,被注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发展至今,名家高手辈出,风格流派纷呈,如何在苍海横流的当代画坛争得自己一席之地,在中国画的艺术转型期溯流而上,是摆在画家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纵向上把握工笔画发展的脉络,并于横向上加以比较、对照,找准自己的坐标,而并不重于“艺术的当下性”,从大时空、大思维角度去张扬一种宽泛意义的时代精神。我觉得一件好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若水 《文化交流》2010,(2):36-3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教授、画家李燕的身影和作品常现于众多文化艺术领域,这不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即使是老友,也因其涉业之广、投入之深、成就之大、头衔之多,真说不准该称他为哪一家更好。其实我认识李燕有个“三步曲”:即画家、国学家、杂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