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刘娜(以下简称刘):王老师,我是鞍山市博物馆《博物馆》杂志编辑,在本刊创刊之际,您作为从业几十年的我省博物馆行业的老领导、老专家,请从您的职业生涯和从业历程,谈谈自己的"博物馆情节",并为本刊题写"刊头寄语"。王绵厚(以下简称王):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甲午之岁,又一个春雪初融的季节,鞍山市博物馆主办的《博物馆》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博物馆人,一个守护、耕耘在博物馆这块土地上近半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当今艺术、文化产业中的"网红"分支,文创衍生品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博物馆零售业和"博物馆商品"(museum store product)的出现和兴起。博物馆作为汇集、典藏、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科学技术、艺术杰作之地,其相关的衍生品不仅仅具有将原本昂贵乃至遥不可及的馆藏艺术,以亲民的形式让大众带回家、为博物馆盈利的基本商业价值,更应具备传播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的广告营销功能,和最终吸引人们真正踏进博物馆、把"艺术带进生活"、提升公众审美和认知能力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物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世界化进程中应对全球化冲击、保持文化主体意识的基本因子,是国家和城市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坚实基础。以武汉市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为代表的私人博物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和产品开发上具有其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依托于武汉竹韵堂竹雕博物馆馆藏竹雕艺术品,进行竹艺术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竹文化产业园建设,是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强有力支持,也是博物馆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文旅融合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和旅游作用也日益凸显。展览工作是博物馆传播文化、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主要手段,也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形式。文旅融合视角下,博物馆展览工作如何抓住机遇,丰富展览内容,创新展览形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城墙为例,就如何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的社会作用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博物馆文化建设要注意对本馆文化特性的确定和培育。作为大学中的重要机构和大学文化的重要表征,作为大学与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观必须符合所在大学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建筑元素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核心机构。在博物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展陈布局中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重组、提取其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呈现,既是博物馆传承和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基本手法,也是营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之建筑空间的题中之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地处福建泉州,其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尚红”精神,空间布局中吸收了诸多传统建筑元素,使古老的闽南建筑特色在现代性博物馆建筑空间中实现了再生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社区博物馆自引入以来,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保护地域文化与生活的乘载工具,对经济议题缺乏研究,使我国社区博物馆实践普遍充满挫败感,直接导致社区博物馆理念在我国的不适与质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社区博物馆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的融合研究,从背景解读,理念的载体、进化、本土化及其彼此关联进行分析,提出了社区博物馆理念架构下的内生式发展是我国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形式,并结合日本乡村地域创生实例以期对我国本土化实践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和普通类型的商品有所不同,博物馆文创产品主要针对博物馆的观众而言。在博物馆购买文化创意产品更多属于偏向感性需求的文化消费。本文通过对博物馆消费人群分类的研究,论证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引申出几种设计思路。结合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才能抓住特定人群的感性需求,诱发他们的感性消费。本文通过众多博物馆的经典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创产品的感性设计,以期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原本单一、固化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解脱出来,同时承担起维护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等诸多社会职能,尤其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持城市记忆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今,博物馆与社会的紧密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博物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找准自我定位,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更好地为公众及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陈列和研究文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观赏的文化机构,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各种专题博物馆不断涌现,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出现。中国黄酒博物馆和鄞州雪菜博物馆都是舌尖上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完善与提升,为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博物馆发展走向全球化,使现代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技术,具有投入小、更新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对于更好地表现、注释展品,梳理博物馆中的纷杂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采用多媒体技术抓住地域特色,体现文化个性,成为当前博物馆展览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交流》2010,(8):80-80
安吉龙舞文化博物馆最近正式开馆。中国首个民间龙舞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浙江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提供了表演平台和鲜活样本,更是对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和充实文化内涵带来了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多元文化价值追求的形成,多民族国家族群关系所关涉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问题日渐纷攘。而民族类博物馆是展示其中问题纷争的重要窗口之所在。以展厅叙事为话题,切入广西民族博物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厅的叙事内容、形式、主题,讨论其展厅叙事背后的认同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形势来看,文旅行业如何恢复发展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作为文博单位的博物馆,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探索博物馆未来发展道路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分析了疫情对博物馆带来的影响及博物馆目前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从做好博物馆宣传、寻求多元发展模式、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众多先进科学技术日益运用于博物馆工作,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更是在博物馆工作中得到明显体现。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寻找先进科学技术和博物馆之间的契合点,致力于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与管理之路,以此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数字化的实现是博物馆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其中又以博物馆进行藏品管理作为基础。所以本文将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其实施条件与策略,致力于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具有独特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展示地方文化,研究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信息多元、快捷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普及博物馆文化教育,构建服务大众的博物馆公众形象,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化文物资源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国家的"金色名片",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对于传播博物馆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州地区为例,从文物资源社会开放、馆际交流及藏品利用、"互联网+"的运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探讨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物态文化是大学人在校园内建设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绿化和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及传媒设施,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利用,等等。大学物态文化建设是大学人有目的的行为,它源于大学人的文化自觉,出于对大学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认识。高校博物馆既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轨迹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载体,又是大学物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标识。以博物馆为依托建构大学物态文化群为大学物态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发展话语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绝大多数国家和行业都在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而且,博物馆的新定义也增添了“可持续性”这一重要内容,可见博物馆将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未进行深入研究,缺少全球实践案例的探析。澳大利亚的博物馆部门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是最早关注该议题的地区之一。因此,分析澳大利亚案例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对我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现实意义。探讨近年来澳大利亚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将为对这项工作感兴趣的机构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型,并鼓励更多的机构参与到这个重大的议题中。  相似文献   

20.
一方面,寝规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制度现实,是社会整体之法律文化在高校内的集中映射,具体表现为校方命令、寝室公约和不成文之民间法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寝规对居于其间之学生的观念塑造又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之法律文化的走向。因此,运用法律文化的方法研究寝规对正确把握"契约自治"和"个体自由"等社会科学理念的发展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