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淳子,一个亿万人熟悉的名字,喜欢的名字,崇敬的名字。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厂播人,在麦克风前,她是听众十分崇拜的主持人。她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主持人,她是听友们的知心人,是阿姨,是大姐,是小妹,更是朋友,老师和恩人。她和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听众素昧平生,但人们却从心里把她当作亲人。 淳子,她似乎就是为广播而生的。一坐在麦克风前,她那温馨的语言,溪水叮咚的声音,就如溪水潺潺地流着,似乎永远没有尽斗……  相似文献   

2.
正《采茶舞曲》,浙江人耳熟能详,2005年《采茶舞曲》被温州泰顺县正式确定为"县歌",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同时,《采茶舞》一直是浙江歌舞团的经典保留节目,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上,它又一次惊艳亮相。那么《采茶舞》的编舞是谁呢?认识沈蓓老师,是因朋友的介绍。朋友说,沈老师的父亲沈昌在抗战中很有故事,而沈蓓的家族也都有传奇般的故事,这些年她似乎一直都在讲述父辈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一个长假下来,好几个朋友瘦了。有朋友发寒热,嗓子哑着,三请四邀,就是不出来。朋友们似乎都在忙着休闲:有一个朋友大年三十飞普吉岛,那里天气比较热;有一个朋友大年三十从海南岛飞了回来,那里气温热,人气却是太冷清。  相似文献   

4.
生在安徽,我至今没有到过徽州,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徽州对于我就像未来对于我一样,充满了许多不可或知的地方,很能引起我的梦,我的遐想。但是,没有去过徽州并不妨碍我了解徽州,尽管这种了解都是理性的,而且近乎梦中的。不过,我与徽州的这一距离,让我更能理智而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读她,看她,美她,丑她,或者带着有些批判的眼光来要求她。手头上又来了一本关于徽州的书。现在很精致的那种格式。确实很美。由外而内,由内而外,视觉上很是愉悦。在我的意念中,徽州,你怎么打扮她都不过分,怎么妆点她都不过分。然而平淡,也许只有平淡才更能凸显其端庄、妩媚和俏丽。过于讲究扮靓似乎只能让徽州沾上世俗的尘味。所以,这部名叫《文化徽州》的书脱俗得很,不用哗众取宠的装帧,全是又字与摄影的揉和,平实,厚重,而又不失大气。整版整版的图片丰盈了文字之外的意象。就像一边品茶时,一边听着轻音乐一样,那味儿似乎跟着旋律在动,随着音符在飞。  相似文献   

5.
远丹 《职业圈》2005,(11):20-21
在家完成冲印?在以前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可是现在却成为现实. 网上冲印应时而生 一年前,从事网站建设工作的田飞还会经常拿着U盘或数码相机,到冲印店去洗照片,隔天再到店里取,非常麻烦.有一天,在和朋友交流数码相机摄影技术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无论是传统冲印,还是数码冲印,"去店面-送照片-付钱-去店面-取照片",似乎成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了.  相似文献   

6.
现在,大量的特许加盟项目使人眼花缭乱,广告宣传单上的介绍似乎都很迷人。创业者该选择哪一个?投资额大的好,还是小的好?不收加盟费的好不好?直营店多的项目好,还是加盟店多的项目好?有人做过调查,在美、日等国,采用连锁加盟经营模式的商店比单独经营的商店存活率高得多。于是,有很多中国创业者简单认为,只要是特许加盟的项目就能盈利。然而事实是这样吗?仅从投资额大小、加盟店数量多少等表面情况很难判断一个加盟项目。实际上,创业者还是应该从项目的盈利模式和特许加盟体系这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对有意向的加盟项目,最好先暗中考察一番…  相似文献   

7.
他和她的相识是在一个晚会上,那时的她年轻美丽,身边有 很多的追求者,而他却是个很普通的人。因此,晚会结束,他邀请她一块去喝咖啡的时侯,她很吃惊,然而,出于礼貌,她还是答应了。 坐在咖啡馆里,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很是尴尬,没有什么话题,她只想尽快结束。但是当服务小姐把咖啡端上来的时候,他却突然说:“麻烦你拿点盐过来,我喝咖啡习惯放点盐。”当时,她愣了,服务小姐  相似文献   

8.
高巢 《文化博览》2006,(8):34-35
老师和我分手告别的时候,站在大街的一旁,深深吸了口烟。然后随着闪烁的烟火,严肃地对我说:生活是无奈的灯火。然后,一转身,离我而去。我知道这是老师说过的最深奥的一句话。我和语文老师喝酒的地方是一条叫新华巷的地方,饭店隐蔽,简陋。但,很千净。老板和我很熟。我经常一个人或是和一群朋友去喝酒。老板的手艺也很不错,动作麻利,不罗嗦,不粗俗。我要了四个菜:一盘龙虾,一盘螺蛳,一盘醋茄子,一盘素拼。  相似文献   

9.
我的爸爸     
<正>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爸爸对朋友宋铁铮先生讲述了他人生的故事,记在30多盘录音带上。当时并不是为了出版,只是想让我们后代了解一点他的经历,过后就把这事放在一边了。2002年我妈妈张允和去世,我女儿周和庆从国外回来发现了这些带子,她含着眼泪把它打成文字稿,但也没有想到要出版。后来赵诚先生为写爸爸的传记,看见了这个稿子,认为很值得出版。于是,在爸爸讲述十七年以后,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这份口述将成  相似文献   

10.
韩国的崔挽源、日本的森裕子和冰岛的马格努斯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在马格努斯看来,中国青年彬彬有礼,做任何事都很客气。喝水、吃饭他们会让你先来。夸他们什么很出色,他们总是爱说“马马虎虎、还凑合,一般吧!”中国人的这种客气在西方似乎很少见到。中国人表达想法很委婉,当中国朋友说“不”时,不知道是真“不”还是假“不”,这也许是让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最不习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金枝 真没想到,事情的结果却是如此可悲。谁都无法相信,山林在种种折磨中挺了过来,却预料不到山里的人整整换了一茬。多年以后,我只见到一个疯女人,她骑在毛驴身上,神情悠闲地与我擦肩而过。她的丈夫心疼地扶着她的腰。我感到她很面熟,似乎与我曾经朝夕相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上期连接:炎子女人深深地爱上了俊盘,但是这种爱太荒唐了,自己是个寡妇又是俊盘的小婶子,她痛不欲生。就在这个时候,她为了救丰裕被抓进大牢,半个月后死去了。俊盘从京城的洋学堂回来了,他第一个想见到的人便是日夜思念的小婶子。但是,他的小婶子已经死去,俊盘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13.
博客雄起时,网友打招呼都是:"今天,你博了吗?"弄得我老惭愧,因为我是没有博客的人。而从6月9日开始,你又要接受另一句口头禅翻来覆去地肉麻:"今天,你世界杯了吗?"在此,我要奉劝那些非球迷们,最好不要表示对世界杯鄙视,因为在你鄙视之前,别人会先鄙视你:切,跟不上潮流,现在连女人都看世界杯了。可女人看球经常受到质疑,看球还是看人?甚至有人断言,女人若是只知道一个球员,那么必然是贝克汉姆。但外行看热闹又何错之有?看贝帅哥也是一种看球的方式。记得有个朋友的女友看球是以巴乔为标准的,每逢比赛先问一句:"有巴乔没有?"有则看,没有则不看。对此,朋友痛心疾首。我安慰他:有这个前提,她就有可能被你培养成球迷,至少不  相似文献   

14.
杨柳轻扬     
她的美,无声无息最初认识杨柳是因为工作关系,后来熟了,就成了朋友。熟了以后,她问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为什么别人都说她有点“冷”?我直言不讳,开始对她的印象就是觉得她有点难以接近,因为她是主持人嘛,很自然的就想到:傲呗。其实后来交往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人们的最初印象确实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偏见。其实我觉得她的“冷”和难以接近是因为她的“静”。她不张扬,总是很静。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女孩但凡长得漂亮点儿,又是主持人,总会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有点望而生畏,但是又渴望和她们相识,于是会在心  相似文献   

15.
我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一个令她异常懊恼的消息:她那没有结婚的女儿怀孕了。我的朋友向我叙述她的女儿终于说出这件事时那可怕的一幕。朋友夫妇谴责她,斥骂她,用各种所能想像到的恶劣的语言来责备她。我的心为他们疼痛。我能帮助他们在这条鸿沟之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吗?我觉得很沮丧,因为面对这种困境,我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但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交流》2002,(5):10-14
《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上收录了这样一位中国女性,在她身上娴雅文静和深刻敏锐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在她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令许多人羡慕的机会,而最终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她的成功让很多女性都感到鼓舞,而在很多人的眼里,她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完美体现。她,就是杨澜。  相似文献   

17.
交流     
我是一个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打工者,平时除了上班之外很喜欢看一些杂志,一方面是自己的爱好,一方面也算是打发时间。一个偶然的时间,从朋友那里看到了《文化博览》,刚开始也没怎么在意,只是想拿回来看看好打发晚上无聊的时间。没想到看了几页真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了!她里面的内容是那么精彩和富有哲理性。《文化博览》还很年轻,有些栏目也比较单调,如"异域",内容较少涉及异域生活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活也少了一些,是否能再增添一点篇幅,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看法。我没有看到《文化博览》的约稿启事,但我心里还是有一点触动,想努力地寻找一些美文推荐给贵刊,为贵刊多增添一点色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贵刊会成长得更加出色,吸引众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自幼成长于父权独大的铁笼里,使得李玩只能将宠物狗爱因斯坦当作自身精神世界的依托。在现实的压迫下,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语抵抗,但最终都只能接受现实对她无效反抗的无情嘲讽。中国式家庭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剥离羽翼的方式,对每一个无法接受成人世界教化的孩子处以无尽的禁锢极刑。  相似文献   

19.
有位朋友对我说,看一个人出不出名,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包括他的笔名),"如果在狗狗或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页超过五万个,OK,他肯定是个名人。如果你超过这个数目,OK,我得恭喜你了,你可以拍着肚皮说,我终于混出来了,当然酒我是喝定了。"我不知道这个实践的方法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我看来五万就像珠峰一样难以企及。但是我知道,三个多月以前,当我在网上搜索自已的名字只有十几个网页时,我的生活平静如水,从来没有人理睬、打扰我,当我在百度的搜索网页超过四千时,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一个从区号看是深圳打来的电话找我,开始我以为是对方打错电话了,一接,对方显得很激动,问我是不是廖保平先生。我说是啊。她说她姓左,是我的忠实读者,刚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说"你的文章正说了我想要说的话",然后她说她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也就只好挂了电话。愣了半天,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意犹未尽。又有一天晚上,我在QQ遇到一个比我大近十岁的大哥,自称  相似文献   

20.
乔叶 《文化博览》2007,(3):38-39
这个题目的起源来自一位朋友的俗套故事:待字闺中的她不幸和一个有妇之夫遭遇,在她眼里,他实在是优秀:人材俊朗,知情识趣,德学兼备,地位显赫。他们偶然相遇,难分难舍,常常在她租的蜗居里幽会。女友说,她觉得他什么都好,拥有他已经让她很满足了,她不想破坏他现有的一切。她想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