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这所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为周小燕教授80寿辰和她从艺60周年、从事声乐教学5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庆贺活动。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学子欢聚一堂,畅叙周小燕先生的演唱和教学成就,回顾周小燕歌剧中心所走过的历程,参加数台庆贺音乐会的演出。他们用一支支心中的歌献给敬爱的周老师。 早年留学外国,歌声风靡欧洲歌坛 周小燕是中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在中国20世纪声乐艺术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她  相似文献   

2.
合肥的秋天来得很快,一夜的北风夹着细雨,第一批秋叶便洒在了道路的两旁。那天早上,在清爽的凉风中,我和张翰老师乘上开往皖南山区的班车,那里有美术家的乐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是要去那里放飞一下心情。只是这次乘车的途中我和张老师对于当今文化现象的闲聊扩大了我过去的思路,张翰老师的一些见解使我受益匪浅,现在记录下来,一是为了这些观点能进一步清晰起来,同时,也为以后的有关思考寻求一个参照系。 话题是由汽车中播放着的张惠妹演唱的录象所引起。以前我在长途旅行中也听过这个演唱专集,说实话,整个集子里没有一首我喜欢的歌曲。可是,年轻的歌迷们却对她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3.
梁慧 《文化学刊》2011,(3):50-53
对于专业声乐教学来说,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究性的一类为艺术歌曲作品。这类歌曲作品不同于普通的歌曲,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创作高度,在创作与演唱上更具专业水准,是声乐演唱与教学中极具艺术价值,并且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艺术歌曲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利于演唱者对于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发展与进步,而且也会促进其自身的音乐基础知识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在当代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中,尚德义的艺术歌曲以其朴实的创作手法、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大胆的创新理念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4.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行腔韵昧为特色。情、色、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民族唱法继承和吸收传统戏曲、曲艺、民族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收美声唱法的科学内涵。民族声乐的演唱,善于表达民族气质与感情,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要表演好民族声乐作品,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长期不断的练习,同时要  相似文献   

5.
佟敏 《文化学刊》2008,(4):125-128
自17世纪歌剧诞生以来,美声唱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向成熟。发展到20世纪,已经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声乐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演唱体系,为学习声乐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美声唱法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自中世纪出现格里高利圣咏以来,声乐体裁曾产生过多种形式。到了巴洛克时期及近现代(1600年以后)的声乐体裁又出现了歌剧(opera)、清唱剧、康塔塔、咏叹调、宣叙调、歌曲(lied)、浪漫曲(romance)、声乐套曲(liederkreis)等。从歌剧诞生及美声唱法最初的演唱方法入手,通过对意大利古典歌剧演唱技术的发展和各时期演唱风格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都是运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作品,但由于作品时代、内容和风格等的不同,所运用的声音技术及音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元音行腔借鉴到中国声乐作品娜仁高娃咏叹调《我们将得到永生》演唱中,并用两种语言行腔的相似之处,作为连接意大利美声唱法演唱技术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桥梁,来阐述《我们将得到永生》的创作特征及风格分析,从而达到歌唱艺术中的"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民族唱法”、“民族声乐”是我国现代乐坛上的新提法,与我国已有的各种民族唱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民族歌唱方法的新的质态。它的产生有明显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渊源、现实的迫切需求;它的发展既需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也需要借鉴其它国家、民族的演唱技巧,以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民族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民族唱法”、“民族声乐”是我国现代乐坛上的新提法,与我国已有的各种民族唱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民族歌唱方法的新的质态。它的产生有明显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渊源、现实的迫切需求;它的发展既需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也需要借鉴其它国家、民族的演唱技巧,以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民族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2日,一场名为“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会在浙江电视台唱响。演唱会上,一位男高音歌唱家深情地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天路》《草原之夜》等经典爱国歌曲。一时间,台上激情澎湃、台下掌声如雷,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还为演唱会题词:“歌唱祖国,颂扬人民。”  相似文献   

10.
舒姝 《文化交流》2014,(12):21-24
随着波兰选手帕维尔·简·考塔尔巴演唱起西蒙的咏叹调《牧羊人将羊群召集在身旁》,第六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初赛的第一场在宁波音乐厅开赛.歌声飞扬.历时11天,经过3轮13场角逐,10月31日晚,赛事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完美闭幕.  相似文献   

11.
李桂萍 《职业圈》2013,(15):160-160
唱歌几乎人人都会,不外乎唱的好与坏和喜爱程度不同而已。在社区,不管青年男女,还是少幼老年。心情好了,有的一边走路一边小声地唱.有的看着别人在唱自己也跟着哼上几句……那是群众心里深处自然流露的歌唱,那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传播途径。可见,声乐是很有群众基础的,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那么如何提高社区群众的声乐水平呢?作为社区声乐辅导员,我想提些个人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又一年的中国春节快到了!人们辛苦了一年,春节的时候都愿意乐和乐和。我记得去年春节的那个月,我心情不好没有回国。那段日子我特别想父母。好在有很多中国同学都非常关心我,还有老师们也是。记得放假前的一天,我的汉语老师邀请我跟她一起回她老家过年。我突然开心起来了,很兴奋地等待着第一次在中国过年!我的老师老家在安徽。回老家的路上,我觉得风景特别漂亮,特别是有很多古老的建筑。我对美丽的风景特别是中  相似文献   

13.
高巢 《文化博览》2006,(8):34-35
老师和我分手告别的时候,站在大街的一旁,深深吸了口烟。然后随着闪烁的烟火,严肃地对我说:生活是无奈的灯火。然后,一转身,离我而去。我知道这是老师说过的最深奥的一句话。我和语文老师喝酒的地方是一条叫新华巷的地方,饭店隐蔽,简陋。但,很千净。老板和我很熟。我经常一个人或是和一群朋友去喝酒。老板的手艺也很不错,动作麻利,不罗嗦,不粗俗。我要了四个菜:一盘龙虾,一盘螺蛳,一盘醋茄子,一盘素拼。  相似文献   

14.
马军红 《职业圈》2007,(2S):13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众多的师范学校已普遍将以往声乐课“一对一”的授课形式,改变为“三位一体”的授课形式,有机的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结合起来。这种声乐教学形式,已逐渐成为师范院校改革声乐教学的一种新路子。不少的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自地区学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出了不少好的有新意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为了使这种授课形式更加完善,更加有生命力,我谈谈自己在声乐集体课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声乐演员,在学习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之后,回顾总结排练、演出大型音乐剧《凤阳人》的艺术创作过程,深刻体会到艺术事业必须紧紧跟上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音乐文学的立场,对群艺馆声乐培训教学法进行改进,就是在教学法中添加"音乐文学把握"模块,建立"乐·心"支配"乐体"的关系和"音乐文学把握"与"发声训练"、"演唱训练"、"台风训练"之间循环作用的过程,最终让学员"用心"歌唱而不是"用声"歌唱.  相似文献   

17.
有时我想,中国人大概很难想象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的困难。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词,然后同学们得说出它的同义词。每当一个同学说完以后,老师就把那个词写在黑板上。有个词我的意思是想说“打算”,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是“大蒜”。然后她问我:“你喜欢吃大蒜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当时我  相似文献   

18.
易发久是我的忘年之友,也是我众多弟子中最有德、有识、有才者之一.一个老师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让自己敬佩的学生.如今我可以无憾地说,我就是那个最幸福的老师.发久聪明睿智、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常常让我赞叹、欣慰,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9.
太阳的花园     
那天我刚下课回到办公室,就有个女生慌慌张张地跑来叫我:“老师,老师快来呀,有人打架了!”我跑进教室,两个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正扭打成一团。我赶紧上前把他们分开,严厉地责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其中一个黑瘦男孩倔强地不发一言,另一个头发乱糟糟脸上有指甲划痕的男孩哭着说:“老师,我在好好玩,孙强上来就揪我,还把泡泡糖弄到我头发上。”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对中西方声乐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入对比。中方声乐教育,深受其历史和文化影响,强调音乐与情感的结合和技术的整体性。相较之下,西方声乐教育,更注重音乐理论、技术的分段训练和系统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声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该研究以中西方声乐教学理念、唱法分类及音乐表现形式为基础,进行中西方声乐教育方法的深入对比及原因分析,旨在为声乐教育者提供新的视角,以期促进我国声乐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