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基于共同社会经验和族群身份,形成了华族文化共同体和表征中华文化的“离散音乐”。由于缺乏祖辈迁徙异国的共同经验,互联网时代的华裔青年难以直接理解“离散音乐”中“故土”“乡音”等话语所塑造的情感结构。以鼟乐团为代表的华裔青年乐团通过“离散音乐”的数字化再嵌,以互联网作为社会文化感知的皮肤,让华裔青年群体感受和理解“离散音乐”,感知和延续祖辈情感,同时拥有了共同的互联网实践经验。由此而形成的“新离散音乐”,留存与播散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重塑该群体对母国离散文化的情感结构,建构华裔青年情感共同体,以新的文化形式在当代华裔青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辉 《文化学刊》2009,(5):98-102
荀子倡导“移风易俗”的深刻内涵不止于概括音乐的社会作用。他以风俗之善为“美”,认为风俗美恶是国家治乱的重要表征且影响着人性发展方向,主张将礼乐教化作为主要途径,以礼教统一群体风俗,又依据声有哀乐论,论证了音乐和谐的情感在教化风俗方面的感性优势及其对礼教理性、刻意性之偏的补济作用,提出了以礼乐并举实现“移风易俗”的文化构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开端,也为汉代文化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音乐的情感特质和舞蹈的“表情动作”功能,使现代音乐舞蹈剧在对《红楼梦》情感世界的揭示及其文化传播上,显示了比传统表现、传播方式更明显的优势。同时,它也对受众的文本解读程度和艺术鉴赏水平等自身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福音     
2009年6月28日晚上,夏日的昆明凉风习习。在绿树掩跌的云南大学科学馆报告厅,由云南女医师协会、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一场特别报告会座无虚席。著名音乐养生学家——吴慎的“中国音疗首次西部特别报告会”让听众鸦雀无声、如痴如迷。  相似文献   

5.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6.
宋洋 《文化学刊》2009,(4):22-23
音乐作为源古至今,贯穿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精神文化血脉,自人类先祖告别低级动物界之后,如同血液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音乐始终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谐共存,时时处处彰显着人类文明的异彩,绽放出人类内心情感的真诚心声,并且它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积淀大海中的一隅,处处表现出大众群体的创造伟绩。  相似文献   

7.
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今人对仁的解释,似有不同见解。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就是人的“真情实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章,《三松堂全集》P130),即心理情感,他…  相似文献   

8.
“郑声淫”臆说杜道明在中国音乐史上,“郑声”几乎一直被视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成了一切不好音乐的代名词。其所以如此,就在于“郑声淫”,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然而“郑声淫”之“淫”究竟何所指,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笔者在此不揣冒...  相似文献   

9.
有关专家称:纳西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保存了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史不再是一部“无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音乐不是一般性时日常生活的描绘,也不是当时政治主张简单的“传声筒”,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和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的赞颂,表达了抗日群众的思想情感,凸显了时代精神;抗日战争音乐流传广、反响强烈,是立足于现实斗争之需要、时代之召唤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真切地表达出了亿万民众的心声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里培育起来的浩然正气爱国之情,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在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凯 《文化学刊》2009,(4):44-48
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很多不合时宜的问题,逐渐被“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所取代。人本德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创新性等主体性作用,注重满足学生内心需要,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这其实是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心本管理”的理念衍生。本文将“心本管理”引入人本德育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心本德育”概念,并着重讨论“心本德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它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不断发挥着培育人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呈现出的思想、价值观、精神品格等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该文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梳理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地,人文历史丰厚。它古有葛天氏创制音乐,后有被汉代文学家蔡邕称之为“含圣哲之清和,尽人才之上美;光明配于日月,广大资乎天地”的“文范先生”陈氏之祖——陈实;今有葛天儿女65万人民,  相似文献   

15.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大典中,中国的交响乐团中有面1.46米直径的巨锣,它将在乐曲发展到高潮时,由锣鼓手重敲其锣,“一锤定音”的洪亮威武的声音,表达了人民共和国那宏伟壮丽、激昂豪迈的气势。 铜锣的故乡在中国。中国锣是目前世界各国交响乐团在音乐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打击乐器。美、英、法、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乐师们,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是对青年学生思想的熏陶.为提高教学效果,可将音乐渗透其中,运用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与音乐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梳理,结合现代游戏美术设计的实际案例,揭示中国传统美学在游戏美术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以此为基础探究中国传统美学对游戏美术设计的价值和影响。该文认为,当下“新国潮”游戏美术设计“重表征轻内在”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应用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学“重意象重神韵”的审美要求,客观上制约了“新国潮”游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实困境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和游戏美术设计的融合面临了不小挑战。在未来的“新国潮”游戏美术设计中,游戏开发者应当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社会文化效应及“美在意向”的深刻内涵,促进游戏创作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乐坛上兴起了一股“新民乐”浪潮,根据中央电视台四套《新民乐》栏目策划人王康宏解释:凡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加上现代理念和手段制作,可以推广流行的音乐即新民乐。一些“新民乐”音乐会主办者给它的定义是: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新理念等传统音乐形式之外的,融合现代意识和现代演绎手法,同时又能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血脉相通的民乐形式。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中美关系”“中美”“习近平特朗普”为关键词,检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四家印度主流媒体关于中美关系的新闻语料,进行印媒新闻话语的情感立场分析。研究发现:1.印度“亲美厌华”的情感倾向明显,对华负面形象刻画较多;2.印媒报道中还存在不少刻意歪曲的不实报道;3.印媒对中美关系的报道叙述技巧,具有显著的互文性特征;4.四家印媒之间的情感立场倾向都持负面倾向性,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