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2.
案例描述: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于是,我就果断地将预设的方案进行调整“: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师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  相似文献   

3.
《打碗碗花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听外婆说摘了打碗碗花就会打破饭碗,心中将信将疑,经过实践,发现摘了打碗碗花并不会打破碗,表现了“我”不迷信传说,敢于实践和探索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活泼稚拙情趣的好教材。它语言朴实、生动,结构精巧、严谨,字里行间暗寓着生活哲理,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篇课文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楠妹 《文教资料》2006,(24):71-72
我想,老师就如一个导演,要善于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用心读书,用情感悟,以心去发现心,以情去表演形,从而变静止不动的语言文字化为活生生的电影画面,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强化记忆。然后引导学生凭借记忆去熟读成诵积累文句去拓展新情境,创写想象文。即由“语言文字——活动彩图——语言文学”。我在《打碗碗花》一文的教学中,就比较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一、片段(一)赏花(课件出示盆栽的与野外大片的打碗碗花)师:课文是怎样描写打碗碗花的?请用“ ̄ ̄ ̄”标出,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懂了,打碗碗花很美…  相似文献   

5.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 ,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文中第十自然段的一个“拍”字用得妙。就这一字 ,我是这样教学的 :(课堂实录 )师 :请同学朗读一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 ,轻轻地拍了拍 ,说 :“你看 ,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要求 :找出一个你认为用得比较好的字。)生 :通过朗读我觉得“拍”字用得比较好。师 :为什么呢 ?生 :一时回答不出。师 :(启发引导 )“拍”是什么意思 ?生 :(查字典后回答 )拍”是用手掌打的意思。师 :那 ,这里可不可以用“打”?生 :不可以。师 :为什么 ?“拍”和“打”在表达意思上有何区别 ?生 1 :“拍”的动作既…  相似文献   

6.
犤案例犦学习《打碗碗》一文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小作者通过自己的试验知悉了一个真相,但我们不禁和小作者一样心上留着一个小疙瘩:这么美丽的花,为什么人们要给它取这样的一个怪名字呢?”有学生马上举起了手:“我想很有可能是这样。有个小朋友刚摘了一束打碗碗花,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大人就迷信地把打破饭碗的罪名加给了这些花。”很多人点头表示赞同,师评价:“一次偶然给了它一个怪名字,用来警告小孩子。”又有学生站起来补充:“一个人这么一说,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这么说了,于是人们全都叫它打碗碗花了。”师评价:“…  相似文献   

7.
〔练习肠〕 用上心情变化的词语,根据课文四、五小节内容,说说小女孩心情变化的过程。 〔指导过程〕 1.听老师范读4、5小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填空: 我在()的强烈地鼓动下,想要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怎么使人打碎碗的。、 我()极几,真担心手中的碗像变戏法那样突然打碎 我小小的心(),是因为一顿饭吃完,那碗却安然无恙,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 我再也不肯听信外婆关卜打碗碗花的话了,如果她再要提起,我可以()地回答 2.默读4、5小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好奇、紧张、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的具体内容。再联系卜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用上这些词…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 ,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巧妙地引入课文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读书 ,这是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的有效做法。在教学中 ,我注重对学生激疑引思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 ,自悟自得 ,从而提高读书效率。紧扣“题眼” ,整体感知。“题眼”是文章灵魂的窗口。我们若能透过这一窗口 ,突破开去 ,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 ,教师可以紧紧扣住题眼“珍贵” ,设问 :“珍贵”是什么意思 ?几捆教科书为什么那么“珍贵” ?紧接着引导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时适度的设疑 ,巧妙的设疑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一、新课设疑  导入新课时设疑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思维活动。例如 ,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 ,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 :“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圆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 ,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然后我说“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要比较系统地研究、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材重难…  相似文献   

11.
古人主张学习贵“疑”.宋朝的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想来颇有道理.且举几个小例子谈谈.课文:“李三刀翻起白眼,随手一拳把娘打倒在地.”(《一块银元》)教师:“写的是‘一拳’,它表达的意思与‘两拳’、‘三拳’、‘几拳’有什么不同?”——学生对这个“一拳”原本不曾有“疑”,但决非有真切感受而“不疑”.思路经教师一点拨,便兴致勃勃地“疑”将起来;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个“一拳”,正好表明狗地主李三刀心狠手辣,恨不得一击置穷人于死命!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我把茶杯打碎了。爸爸气冲冲地走过来打了我一个巴掌。我心里感到很委屈,也很难过。心里嘀咕着,如果你打碎了东西,谁来打你?说来真巧,有一天爸爸把碗打碎了,还要我帮他拾起来,我不服气的说:“当爸爸真好。”爸爸莫名其妙的看着我,你说这是什么意思?“没什  相似文献   

13.
古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则须疑”。有了疑问,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究问题,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打开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激疑”呢? 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是“激疑”的前提,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生不断生疑、释疑反复循环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有疑是可贵的,怎样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15.
一、联系实际理解字词,是培养想像力的基础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诗意,我引导学生把诗意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讲到“树头花落未成阴”一句,我提问:“阴”是什么意思?“未成阴”又是什么意思?诗中指的是什么“未成阴”?在自然界中,一般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总是先长树叶再开花的,诗中这种现象有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见过的梅花,当花开得特别旺盛的时候,梅树上的叶子还很小很小。有的说:我见过的桃树也是这样……同学们通过议论,丰富了想像,理解了“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诗意。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  相似文献   

16.
一、设疑导趣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在该课教学时,我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放课文朗读录音,调动情绪,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体,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情趣。…  相似文献   

17.
《打碗碗花》写的是“我”小的时候,外婆说打碗碗花打碗,不让“我”摘,我实验后知道这是迷信。文章描写了外婆的迷信,揭露了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告诉我们不能迷信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道理。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暗示艺术,体现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标题暗示课文的标题是“打碗碗花”。这种“花”其实是一种美丽的花——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而恰是这种美丽的花却被冠以丑陋的名字——打碗碗花。这是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它暗示着的是那些受封建迷信残害的对象。人物的暗示文中主要人物有两个。第一个人物“外婆”,看到我要去摘碗碗花。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谁摘了它,它就叫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让学生敢疑乐问有多么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质疑问难,才能让自主探究变得更加真实。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我让学生在读了课题后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问问这只美丽的丹顶鹤吗?”  相似文献   

19.
张海霞 《山东教育》2003,(25):35-3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营造自由想像的氛围,让学生“疑中生趣,趣中生奇”,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一、在课题激趣中,诱发创新思维在《骄傲的孔雀》一课教学中,开课后我采用激趣导入法,以问揭题。如: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孔雀为什么骄傲?骄傲的表现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抓住了学生认知上的心理特点,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20.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