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白山水诗具有形态美、意象美和历史感,文章即从这三个审美层面深入论述其恒稳性、铸灵性和蕴藉性,以求得对李白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纵向把握.  相似文献   

2.
月意象在李白、苏轼二人笔下是个十分突出的意象类群,二人笔下的月意象在审美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审美境界方面,李白和苏轼笔下的月意象,一个清逸仙境,一个清空禅境;审美功能方面,李白主要是壮大自我之情怀,苏轼主要是透悟历史与人生;审美特性方面,李白笔下的月意象集中体现为情重于思和超凌现实,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则集中体现为思重于情和出入现实。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琴是中国古代弦乐器,与文士阶层关系密切,在李白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琴作为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共出现52次,其内涵以隐逸和游仙两类最多,表现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是"清虚玄妙"和"奔放俊狭"。李白诗中琴意象表现出世之意,全诗却抒发入世之志,体现了李白以功成身退为人生理想,却仕隐两无成的人生现实。  相似文献   

5.
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李白诗歌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自青年时代便开始的道教活动使道家思想深入李白内心,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审美理想。道教文化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庞杂具有道教色彩的意象群,并催生出其诗作中浓厚的主观色彩和磅礴壮阔的诗境诗风。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高频出现“水意象”。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繁杂多样.对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进行分类,可要看到一幅。水意象”系列图谱.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水与爱情、友情、亲情;二是水与漂泊、孤苦、忧思;三是水与豪情、豪气、豪放;四是水与哲思、理想、人文。结合“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价值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8.
王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1):98-100
朝鲜诗家李溟对李白诗歌的审美批评,包括李白诗歌的源流、李白诗歌的意象、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等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李白的域外的诗评视角与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李白最先大量创作金陵怀古的诗歌,引发了金陵怀古之风气。从原型批评看,金陵已超越了它自身,由单纯的地理文化的名称,变成象征意味强烈的意象;而李白的金陵怀古,也由一般意义上怀古篇什,变成了一种具有特殊美学意义和价值指向的意象。由李白开启的金陵怀古,加深加厚了金陵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今昔巨大落差的金陵,以及金陵怀古历代不绝如缕的咏叹,不仅仅积淀为诗人心理结构中的深层记忆,也生成了类似经验性的审美刺激和特有的审美指向。因而,李白首先创造的文学金陵意象,便也具有了特殊地位与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李白的歌行体诗篇为例,探究其诗歌“雄”“逸”的审美特征。“雄”的审美范畴主要是从李白歌行体的内容、句式、意象及营造的神仙境等进行分析,“逸”的审美范畴则从诗歌抒发的流畅自然和透彻真实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李白诗歌“雄逸”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作为原型意象,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小就在碧水秀湖中浸染的孙犁,在秉承传统文学的表现技法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水文化孕育了作家的气质个性,形塑了作品的“诗体”风格,蕴蓄了女性的柔和清丽,承栽了作家的故乡情结,使其作品闪动着清明如水、柔韧似水、灵动若水的魅力和光芒。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虽继承了中国传统旧体诗词的韵律节奏,但却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去观照现代人的人生体验。这种处于旧诗与新诗之间相互包容中的渐变,正是毛泽东诗词现代性的表现。也是毛泽东诗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是古代文论的名篇力作,其中蕴含着他的审美思想.他提出的"即目"所见"等美学范畴和"陈诗展义,长歌骋情"等美学命题对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历史进入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伴随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90年代的诗歌也发生转型,呈现出种种断裂性的后现代先锋写作特征。诗歌写作出现了鲜明的个人化倾向,诸如散文化、口语化、叙事化、非诗化。正是这种高度的个人化写作迅速瓦解了传统诗歌美学观念,使诗歌由传统的结构主义诗学时代滑向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诗学观时代,呈现出一种非历史化的平面性狂欢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16.
许浑诗歌多水 ,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他一生足迹所至 ,居住地多是水源丰富之地 ;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原始意象 ,诗人运用水的意象抒情言态。与此对应 ,许浑诗中的水分为两类 ,一是自然原质之水 ,一是诗人意象之水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 ,而且还表现在他的诗歌理论方面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其取得的诗歌理论成就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顾况是中唐的杰出诗人,而且精通绘画,是新画法泼墨山水的传人.其诗歌常常以画家的眼光来取境,融画理于诗歌,诗画交融,自由挥洒其非凡才情,表现其狂狷的个性,并且以取境奇特、色彩艳丽、意韵丰满之杰特诗艺,给贞元、元和文学以强烈的影响.在李贺尚未出世、韩愈尚未独具风格成名成家之时,顾况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风格相近、成就巨大的诗歌艺术,对韩、孟一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他的讽喻现实之作又是白居易等新乐府运动的先导.此外,他学习民歌未能完全消融吸收所造成的古体、乐府诗歌中粗率、放肆的不良倾向,也同样存在于元、白的同类诗歌中.顾况这一长寿而成就卓著的诗人,以他奇特的经历以及颇具个性特色的人品、诗风,在其时文坛上无异于一股清新之风,既清爽其时诗人的耳目,也湛溉了正在成长的元和文人,可以说是元和“尚怪”风气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审美意象,“水-爱情”的书写模式更是值得关注的。文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例,分析了水成为审美意象的成因,并探寻了水与爱情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