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陶行知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因为他相信,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儿童科学教育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来源主要是大自然、大社会,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科学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实施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张雪门是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希望通过幼稚教育改变国家民族的面貌,为此特别重视幼儿的科学教育。其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跟民国科学教育的兴起、个人对幼稚教育的探索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密切相关。他认为科学教育的关键是科学精神的培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让儿童多想多做,注意经验的连贯和衔接,同时教学工具的选用应遵循简单常用的原则。其科学教育思想与其自身的行为课程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因时因地制宜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雪门是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希望通过幼稚教育改变国家民族的面貌,为此特别重视幼儿的科学教育。他的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跟民国科学教育的兴起、个人对幼稚教育的探索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密切相关。他认为科学教育的关键是科学精神的培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让儿童多想多做,注意经验的连贯和衔接,同时教学工具应该选用简单常用的物品。他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其自身的行为课程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因时因地制宜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旨在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是涵盖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基本单位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园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三种,如何合理地整合与利用这三种科学教育资源,建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体系,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尽量缩短儿童童年期、片面关注儿童智力发展、强调教师主导等问题,未能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规律与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是不利于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为改变这一现状,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本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儿童化,即能从儿童自身发展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给予儿童自主探索的空间,关注儿童科学探索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细致观察生活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学会探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方法,利用儿童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感性经验结合,把科学启蒙教育渗透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国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程,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与工具主义价值观是其多年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批判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儿童需要的是生活科学而非学科科学;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是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8.
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如何实现科学的衔接,是一个关系到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科学衔接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弄清楚儿童科学概念的学习进程(Learning Progression)是开展科学教育的关键和有效途径。2007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报告《将科学带入学校》对学习进程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学习进程是关于学习路径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基于实证的、可以检验的,主要关于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对主要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以及科学实践能力如何一直成长、变得日益成熟。学习进程有三种主要模式:爬梯式、拼图式和训练式。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与早期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会将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儿童思维的泛灵论只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一种倾向,与科学教育中的模拟法和类比法有很大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而利用泛灵论特点进行教学,实际上并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相反,教师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科学事实,交流与质疑形成科学认识,体验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能够科学地看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榜样,使科学教育真正达到去泛灵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