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带动下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意味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增长理论,从过度教育、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高等教育内卷化”角度阐释了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及其拐点,并基于2003-2019年中国境内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占地区常住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拐点估计值约为0.486%、3.168%,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仍处于拐点左侧,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仍然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已经趋近甚至越过拐点,标志着这些省域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警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具有迫切性,释放高等教育质量红利成为重心。新发展阶段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  相似文献   

2.
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国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分省发展格局的形成为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高等教育省级统筹的实施与加强为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构筑了有利的制度保障。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规模、经费投入、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差异化、多样化、开放化应是比较适合的对策策略。  相似文献   

3.
省域"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助推了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回应了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提升了区域国内外吸引力。通过梳理各省"双一流"建设方案,发现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在理性、价值、权力、利益、政治系统这五个基本要素方面呈现共性特征,在具体实施举措方面,呈现出北京规划、上海模式、江苏办法和广东方案等差异。全面统筹省域高等教育,推动省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突出建设特色,倡导异质化发展;实施动态监测,全面保障建设质量,是进一步推进省域"双一流"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域的数据,基于panel—data模型,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省域星级饭店规模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按照旅游经济增长对星级饭店规模的弹性系数,将全国分为四类地区。研究发现:各类区域星级饭店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且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对于部分星级饭店规模已趋于饱和的省域,应注重星级酒店的市场营销,发展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而对于弹性系数较大的区域,则应加强发展星级酒店,扩大星级酒店的规模,提高接待水平。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 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相似文献   

6.
省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相互适应发展。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省域经济理论包括省域经济综合力、非均衡增长理论,影响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高等教育理论有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理论、三螺旋理论、生态区域发展理论。增强适应性是省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规模、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师资实力和科研实力五个方面构建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测度、排序和分类。在探究区域差异主要影响因子基础上,提出提升不同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影响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因素,笔者提出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以发挥高等教育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引导省域内高等学校合理分层定位为基础,促进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通过重点建设、打造省域高等学校顶尖水准为引领,辐射和带动其他层次高等学校共同发展;以建立省域高等学校战略合作联盟和以科类结构调整带动省域高等学校宏观布局合理化为辅助,提升省域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我国综合发展存在显著省域差异的情况下,利用国家经济、教育、社会公平三类分省面板数据,对省际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社会公平指数与全国均值的离差进行比较,证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发现我国省区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六种协调发展类型。政府应根据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情况优化要素结构,最终促进高等教育、经济和社会公平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耀宗 《教育科学》2012,28(1):62-65
世纪之交的最近十余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校管理新体制基本确立,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展,其中地方高等教育承担了规模扩展的主要部分,但也带来了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的持续恶化,省域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差异不断加大,这些表现与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出现的财政危机具有相同的趋势。这些变化对高等教育财政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国家及区域层面的政策文件是引导规范民办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质性研究方法对29个省域公布的教育事业规划中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内容进行分析,建立起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以及省域的三维框架以分析政策导向。研究发现:省域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内容集中于办学条件、运行机制、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教师发展五个节点,强制型政策工具在文本中使用率最高,省域层面上广东、河南、浙江诸省政策供给较多且呈现出差异化,陕西、广西、安徽诸省则政策辐射性较强。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中存在政策工具使用频次不一且适配性不足,政策内容忽视内涵建设,省域间政策相关性弱等问题,未来需要多元化合理利用政策工具,进一步聚焦内涵建设,强化政策互通互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1年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区域高等教育是否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资本培育三个方面提升了"人的城镇化"水平。基于对"人的城镇化"的内涵阐释与指标测度,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促进作用因城市规模而异,科技研发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实现,社会资本培育的促进作用在小城市更强。本文建议构建省内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大中城市的高等教育注重高级化与普适性,非大中城市注重特色化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是建立在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相对均衡,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效率及其空间交互特征以及对投入产出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3-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效应,但2007年之后,外延式增长方式已日渐式微。生产率指数多数时候没有出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省域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水平与教学全要素生产率显著相关,但相关水平并不高,而与科研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应及时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挖潜来推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门槛。此后,我国未来高等教育规模趋向如何?或者说普通高等学校是继续扩大招生还是应当放缓扩大招生速度?这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讨论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定量角度,纵向考察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经济增长趋势,通过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关系,判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水平的适应程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发布。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在全国省区中将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水平、竞争力、国际化程度提升最快的省之一。到2015年,全省高校数量包括独立学院控制在100所左右,校均在校生规模基本控制在目前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存在片面追求规模和结构"大而全"的失范性倾向。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首先应注重其内在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在实现其发展的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而考虑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外在价值的实现。不同省份、不同类型院校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省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的估价分析及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措施的制定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与实践上尝试,以为省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借鉴,更为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京、津、沪、鲁、苏、浙、闽、粤数据的弹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广东省本专科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北京市排在末位;浙江省研究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天津市排在末位;广东省专任教师规模与区域经 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福建省排在末位。省际差异的成因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存在区域差异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提升二者协同发展水平的措施包括: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注重区域均衡;探索弥补办学成本的多元化路径;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和确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目标时,人们往往注重从与其他国家有关统计数据的比较中找差距。然而,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扩大了我国高教规模与其他国家差距的假象;尽管高教规模相差悬殊,我国每年高等教育实际毕业人数已跃居世界前茅,赶上了1985年美国的水平;不能以一段时期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低于经济增长而无视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超前发展强劲势头的事实;即使是正确的定量比较,也只能是发展高教决策的参考,不是决策的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西部大开发的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结果显示,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差异。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除了重庆和西藏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