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网站是面向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和育人工作的网络平台。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立足网络空间进行理论传播和思想引领,发挥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文化思潮的变迁和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网站存在吸引力不足、引导力削弱、影响力弱化等问题,需要我们结合网络传播规律和理论学习规律进行研究。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网站应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提升引导力、传播力、吸引力、创新力,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的影响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探讨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建设高素质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网上信息引导和监控、注重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互动传播模式以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的互动氛围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双重标准。高校要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遵循新媒体互动传播规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网络舆论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合力,共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特点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做好高校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性工程。认识多样化社会思潮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特征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前提,应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思潮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理性对待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积极引导大学生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引导途径,形成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传播和接收的多向性给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要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改进和丰富网上教育方式,建立网上信息传播的管理机制,才能取得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社会思潮生成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要求其引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研究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网上开辟主战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成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精神向导。做好引领工作,需要阐释好、解决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新媒体,团结好、引导好高校教师,教育好、帮助好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的理论与信仰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大学生对多元价值和社会思潮的选择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抵御"西化"、"分化"的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网络舆论,争取网络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应形成网络管理核心——网络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与依靠网络教育引导、网络技术保障和网上巡查监督等三支队伍,打造有关网络教育、使用、监控、奖惩的五大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政策制度创新,解决文明管网制度缺失问题,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刘笑妍 《陕西教育》2010,(3):118-119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不断出现。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从而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加强网络评论员的队伍建设与培养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保障。在校园网络社区"网格化"模式中不断实践与成长的网络评论员,在引领主流价值导向和提升大学生网络思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的基本要求;构筑团属网络宣传引导阵地,强化网络宣传引导队伍,优化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活动是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加强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能力建设,是满足大学生精神成长规律的时代诉求,彰显辅导员工作职能与角色优势的必然选择,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能力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价值引领的疲惫、迷茫和混沌等状态。应从内在培育和外在促成两个层面,从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升、高校制度建设、社会环境营造等方面推动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网络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实体空间的种种规范.注意力匮乏的受众、无限爆炸的信息和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让大学生陷入了道德沼泽,甚至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对于高校基层团学工作而言,网络的冲击是革命性的:文化建设模式、主体和客体、传播途径和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运用网络博客平台加强基层团组织的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当下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具有独特价值,能够实现意识形态风险识别的可视化、风险评估的科学化、风险预测的精准化、风险预警的智能化。从意识形态风险分析框架来看,网络空间危害信息的数据化传播易造成危害信息隐蔽化,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关联化传播易造成风险的病毒式传播,部分大学生的“群体极化”观念和消极社会心态易造成受众的易感性增强,高校大数据应用的滞后易造成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管理能力不足。高校应利用大数据,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源的智能化识别和可视化呈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管控,及时掌握和引导大学生社会心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传媒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对连云港市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的总体概貌是:大学生对传统理论灌输模式认可程度不高,高校也没能发挥好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对此,高校可以进一步从加强校园网站阵地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构建多样化的网络舆论引领机制、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发挥好网络传媒的独特优势,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影响学业;痴迷网恋,误入歧途;网络失信,遣德缺失;越轨犯科,身陷法网.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从而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元媛 《江苏高教》2021,(12):119-122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具有相应的制度性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相应功能.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价值载体"滞后、"价值权威"耗损、"价值规范"短板、"价值引领"低效等结构功能方面的问题.文章提出从加强价值载体建设、落实减负增效举措、强化示范引导力量、增强凝聚向心力等方面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结构功能,最终实现良性的价值观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19.
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世界形势的巨变,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良莠杂陈、隐蔽性不断增强的态势,高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加强主流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甄别能力;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及时把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文化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传播与高校文化育人经历了冲突与对立、适应与发展、融合与共生三个阶段,当前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着网络传播技术综合统筹性不强、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亟待加强、新媒体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标志共识性话语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全媒体时代"网络机制建设,推进高校大学生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新媒体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加快高校文化育人融媒体发展路径,构建品牌化新媒体文化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