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司制度对青海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对青海社会的影响□陈新海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管理周边民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渊源可上溯到秦汉王朝所实行的羁縻政策,中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的不断变化、发展,至元形成为土司制度,明代臻于完善,清代开始改土旧流,土司制度趋于衰微。这是就全国而言,而在青...  相似文献   

2.
熊燕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3-20+187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多元文化的不断互动融合中形成的,边地土司对于中央王朝的国家认同是这一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逐渐趋于稳定,国家权力随着清王朝力量的增强而逐渐深入社会基层,加之教化政策下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浸润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从强制到自愿、外在约束到内化的过程,民族地区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寿国寺的“女千总授封”壁画以象征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描绘了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授封康普女千总禾娘的场景,折射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在清初云南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土司国家认同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土司制度下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内化与增强,国家认同成为边地土司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3.
周学森 《寻根》2010,(5):76-82
<正>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城区西北的土司城,是全国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一处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少数民族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现有土司城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恩施土司城"。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是国际经验与本土路径的有机结合,贯穿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文化善治是中国文化治理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现文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纵观新时期文化治理变革经历了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治理空间由内及外、治理方式从人治到法治、治理路径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为进一步改善新时期中国文化治理,必须辩证地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系、文化民主与文化集中的关系、国家文化利益、社会文化利益与公民文化利益的关系、国内文化治理与全球文化治理的关系。在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机构中,实现多元使命互动,追求多元主体共赢,促进多元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5.
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时期的信仰研究——以容美土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时期的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复合体,其相关活动是在区分或调和不同宗教系统的过程中得以实际运营的。这种宗教文化融合现象涉及宗教信仰体系中不同成分的形成及互动形态。文章在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司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研究、解读其信仰文化,勾勒出宗教信仰与土司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并进而探讨它对土司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巴蜀文化与汉晋学术和宗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上古文化由各个区系文化多元整合而成。秦王朝时,从政治、经济、疆域上统一了中国,“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①,同时也积极开展了整合多元文化的事业。但各区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在上千年历史、独特的地理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能也不可能骤然消亡,所以秦王...  相似文献   

7.
汉、唐时期中原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羁縻统治.这种统治只是一种归附的表示,没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朝廷对羁縻地区的事务不过多地干涉.  相似文献   

8.
文翁化蜀,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文翁通过选拔蜀郡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以及修建学官、招收学生就地学习两项措施,大力推广儒学,从而成功改造了与中原文化异质的巴蜀文化,使蜀人从思想文化上一统于儒家学说.此举对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于2003年9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陈支平、詹石窗二位教授主编,其主要撰稿人都是在东南文化研究各个领域内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该课题得到了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该书从十四个方面系统探讨东南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和整合关系,分上下卷,共计140余万字,可谓鸿篇巨著.笔者在这里无意对该书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仅就其中由陈支平教授撰写的"海商贸易: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阴阳错综"部分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王義康 《中国文化》2012,(2):239-249
羁糜府州是唐代为安置周边内附民族而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新唐书.地理志》专辟一卷开列唐代各道羁縻府州的名目与统计数目,昭示唐代羁糜府州规制,但是《新唐书》开列的羁縻府州名目与统计数目并不完备,多有缺略,即使散见於两唐书的部分府州也未予收入。  相似文献   

11.
论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商务谈判,不仅仅是谈判各方基于经济利益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各方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国际商务谈判更是如此。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难以把握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相当一部分谈判因此而失败,直接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把握文化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不同文化的诠释.传统观念中,翻译对文化的忠实与叛逆是各有其理,却又相互矛盾的.事实上,忠实与叛逆的结合需要有"度"作为衡量标准.只有在考虑客观文化条件和译文读者倾向性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把握好翻译对文化忠实与叛逆的度的问题,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成功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它几种文化相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根深蒂固的、超稳定性的内在结构,而且它对外来文化又有着一种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内在结构以中庸思想为核心,以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审美心理模式表现为对称与偶数、制欲意识、天人合一。而在审美心理上则表现为经验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国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决策的依据,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文化国情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一般国情在文化上的表现与反映。中国国情构成的资源禀赋与结构性特征,自然历史地规定了中国文化国情运动的基本逻辑与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中国文化国情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文化国情演变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发展走向。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国情是中国一切文化决策的根本基础。中国文化国情是一个处在不断演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从中国文化国情的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文化国情治理,实现中国文化国情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国情发展演变的大逻辑。开展文化国情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5.
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同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仅继承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现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创造与发展.川剧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民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的物态化.  相似文献   

16.
尔苏藏族是现今藏族的一个支系,包含三个不同方言的族群.尔苏藏族所在大渡河大拐弯与雅砻江大拐弯之间的大片地区,是一个打破行政界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空间.这个空间的完整性是由一个坐标中心点即则尔山来维系,由此构成了尔苏藏族地方社会历史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尔苏藏族的社会以家族为基础,现有的家名估计有200多个,习惯聚族而居,选择河谷及沟谷有洁净山泉的台地或高坡上、背山面水营建聚落.聚落生活最具有约束力或制裁力的礼仪就是对"觉"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代表尔苏藏族文化特征的表述,"觉"也是最具有涵盖性、最能够概括、内涵最丰富、象征性意义最强的符号.尔苏先民自古生活在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下游一带.古籍记载他称的历史民族,秦汉之"夷",唐宋之"蛮",明清之"番",其中都包含有尔苏先民的成分.则尔山则是尔苏族群历史地域活动的一个空间支撑点,是尔苏藏族认定的原始中心.尔苏地方传统社会提供了一种案例:以神圣山峰来定位社会生存空间,以神圣山峰为枢纽来维系地方社会的存在.而且,这种社会空间结构一旦形成,便使这种结构本身具有了某种文化聚合力,或者说,其本身构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能量的"场域".这个"场域"的表征就是社会存在的相应空间出现文化上的对应设置,由此构成水平分层的同构聚合与信仰.尔苏地方这一传统文化形态似乎可以上溯到汉文典籍<山海经>记载的上古地域风俗.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改革大潮来势猛烈,尔苏藏族地方社会及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以往充满活力的场域有悄然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对高校同学间对师生关系的文化对话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师生关系(C)归根到底是由文化的认同度(W)、师生在交往中消耗的有效能量(E)与师生交往的频率(H)决定的,并表现为乘级关系(C=W×E×H).文化认同是师生关系中的核心,师生之间不应纠缠于个别具体的文化与意义上的差异,而应共同迈向文化认知和感悟本质的追求,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深化地方文化研究史平我们说的地方文化研究,与全民族性全国性文化研究相对,是指各地方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地方文化研究空前活跃,这是与经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有着广阔发展前途。目前,这种地方文化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对象虽然只...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理想型人物,是由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特征所决定的。以黄帝起始的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制度中以"礼"为标志的政治文化与世俗性特征,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人们往往将黄帝及其部族所开创的政治文明及世俗化礼仪制度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而将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始祖及政治文明的开创者。一、文明与国家文明与国家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巴塘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历史上为中央王朝、少数民族政权及部落争夺的绾毂之地。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川省、川边地方倾力经营,使之成为川滇藏结合部的边关战略重镇。近代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堪称王朝边疆、近代国家边疆以及族际主义、区域主义治理形态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为现代边疆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