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逸事一词在日语中称为“逸话”,其内涵与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多指未见于正史的关于某人的记事。“逸话”一词在日本茶文化界应用广泛,如今介绍“茶道逸话”的专著已有几种刊行于世,而古时茶人们的“逸话”又是日本茶会中常见  相似文献   

2.
茶起源于中国,在本土已历三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且东传韩、日,远被欧美,流布世界,成为人类饮文化中最为摧璨的一支。它早在日本开花结果,发展出日本茶道。随着近代日本国势的增长与文化的传播,“茶道”一词与“花道”、“棋道”、“剑道”等流传世界,几被世人视为日本之固有文化,而不知其别有更早的根源与延绵的传统。故今日言“茶道”,必及日本,也必及“和、敬、清、寂”,且视之为日本茶道之精神,而忘其所自出。“和、敬、清、寂”原为中国之旧物。镰仓末期,日人南浦绍明(即大应掸师,1235——1308)渡海赴来求法,…  相似文献   

3.
茶之道     
<正>国人日常对与茶事相关的事和文化,习惯上是分了几个层次的,依序讲应该是喝茶、品茶、茶艺,最后才是茶道。普通老百姓更习惯说喝茶、吃茶,说到茶道都会觉得那是很深很玄的事了。但在日本则不同。日本人在15世纪将茶道晋升为一种信仰,所以冈仓天心在他的《茶之书》中把爱茶道的人说成茶道信徒。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可见日本人把茶道看得多么神圣。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日本茶道的神圣,只是从书中略窥一斑,但就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是不太喜欢日本茶道的。在我看来,它更像祭祀。那过于考究的茶舍、茶具以及绘画与插花艺术的要求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郑霞 《大观周刊》2012,(41):74-74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也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条通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却不像中国茶道一样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以禅宗思想为主的新的审美观念和具有日本民族味的特有的内蕴。本文主要根据日本茶道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来分析了的日本茶道精神里独特的“和”、“敬”、“清”、“寂”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5.
张锦绣 《大观周刊》2011,(44):23-23
本文探讨了道家与茶的关系是“茶艺”;儒家与茶的关系是“茶礼”,佛教与茶的关系是“茶道”。揭示了道、懦、佛对茶文化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发现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茶与各宗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宗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对茶叶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相互拖欠,是个老大难。为解决这一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老大难,国务院领导自1994年夏秋以来,提出了如下新思路:以“倒逼”方式,先从能源、冶金等基础行业开始,严格财务结算纪律,实行“三不”(即不付款不发货、不给商业汇票不发货、不还欠款不发货),以来一步步解开企业间相互拖欠的“死结”。宣布“三不”引发需求荡 要想弄清楚“三不”的来龙去脉,先来看一段旧闻:  相似文献   

7.
茶酒皆醉心     
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该书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将茶事变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宁静淡然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8.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9月11日重磅推出一本全新的专业茶杂志《茶道生活》,标志着正式进军茶产业。《茶道生活》为双月刊,以茶园人文地理为核心内容,深入茶的原产地,探访茶农,向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其定位为一个以茶为介质,以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体验式、社交化媒体平台,连接业界和消费者,协助产业发展,实现回馈消费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禅宗茶道悟的是“中国禅”,突出直觉智慧,落脚到肯定生命(道)和肯定人生(儒),释、道、儒统一于茶道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日本茶道流派虽多。本质上仍属禅宗茶道,但悟的是“日本禅”.其思想特征是追求空寂、轻生喜天、以死为关和“物之哀”等。仅就“禅”而言.中国禅传入日本已经形成了日本禅.日本禅比中国禅更地道.就“禅宗茶道”  相似文献   

10.
形与名     
《全国新书目》2021,(3):64-64
[唐]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本书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将茶事变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宁静淡然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11.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李震清 《兰台世界》2012,(36):128-129
唐代茶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在唐代中期开始形成,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礼法、程序、规则。唐代茶道兴起,不仅和茶的养生理念转变有关,更是和当时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园地     
《新闻界》1998,(6)
当好通讯员力求﹃三不怕﹄四川雅安汽配总厂牟祚涵笔者坚持业余新闻写作30多年来,体会最深的是:当好通讯员,力求“三不怕”:其一,不怕非议。有些通讯员朋友之所以打退堂鼓弃笔而去,个中原因与怕得罪人、怕人议论不无关系。写表扬稿,怕人说你是“歌德派”为领导“...  相似文献   

14.
变旧闻为新闻,有三种方法: 一、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由头,把它与过去发生的同类事实链接起来 变的要点是,新闻由头的时间要素应遵循“最近点”原理。“最近点”即所选择的时间要素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最好是“昨天”或“今天”发生的,如果不是则最好点明具体发生时间。新闻由头非常忌讳时间上的模糊性,如“改革开放以来”,“年初以来”等等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间久就不成其为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15.
最近参加完陕西省委办的“总编台长培训班”,认真地学习了1992-1999年间江泽民总书记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学习了省委领导有关宣传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担任陕西农民报主编两年多的实践,我觉得当好农民报记者起码要做到“三不怕”(即不怕走、不怕狗、不怕丑)。先说不怕“走”。因为农民报记者大量的活动是在农村,就经常会遇到“走”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一是教育号召大家“走”。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人常说的“三转”记者多了起来。所谓“三转”,实际上就是一天跟在领导夙子后边转,跟着会议发的贴于转,跟着一帮同伙…  相似文献   

16.
他有“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相似文献   

17.
张科在《中国档案》2009年第8期中提出了新农村档案建设中的三不为和三为。一、新农村档案建设之三不为。一是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由于体制、历史、主观上的原因,农村档案建设相  相似文献   

18.
出行宝典     
《新闻世界》2006,(3):61-61
景点购物三要三不要 “三要”:即若是与当地景点相关,自己又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种可以加盖当地景点纪念章的要买;若是出于对导游辛勤工作的感谢,  相似文献   

19.
五月初,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召开了第22届年会。最为引人瞩目的并非是这个规模很大的国际会议,而是台湾当局40年来第一次派出以“财政部长”郭婉容女士为首的12人代表团,到北京来。多年来,台湾官方固守“三不政策”,不与大陆往来,高级官员自然无一踏足大陆,这次却派了一位国民党要人公开进入大陆。尽管台湾方面声称,此行乃出席国际会议,与“三不政策”并无冲突,只是地址不凑巧。但实际上,“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神话已  相似文献   

20.
品茶说文     
日前老友来访,以茶招待,海阔天空,漫话古今中外。由于喝茶,也聊到了茶,话说茶经茶道,颇有一些意思。然而老友走后,却留给了我一串串奇思遐想,由茶想到了文章,把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