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有两种不同的涵义。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作了定义式的阐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删,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①这个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52页)而在《资本论》第三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则有了进一步的规定:“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分析。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统一的。第一种以供求平衡为前提,第二种以供求失衡为前提。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第二种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有关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是《资本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察马克思的原文可见,马克思仍然采用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解释商品的价值,将过剩产品的价值实现视为价值规律的一种体现。马克思无意提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经济学理论界不少同志认为:马克思明确提出两种不同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涵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涵义是指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为满足社会需要可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同时又把第二种涵义中的“社会需要”理解为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7.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这一范畴作过全面的多次的阐述。可是,由于过去对《资本论》的宣传和研究较侧重第一卷,忽视第二卷和第三卷,致使人们长期以来只研究第一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而忽略了马克思在第三卷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更为重要更为丰富的论述。因此,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到量的规定性,从价值的内容,到价值的形式,都作了透彻的说明。但是,不应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仅仅限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内容,认为这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全部。事实上,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只是揭明了商品价值的一些最本质的关系,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至于其它一些有关的重要问题,例如,价值量为什么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究竟如何具体确立?价格的运动规律如何?等等问题,在《资本论》第一卷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对指导当前经济体制和价格体系的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重大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价值量取决于所谓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与所谓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分配用于生产某种特殊产品的劳动时间)无关,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同价值实现有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价值量与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它是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足够地注意马克思分析这一问题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把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归结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马克思以前的古典学派中就已有有识之士提出。然而,由于阶级和历史地位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价值量问题作出真正科学的说明。对这一问题的科学揭示,是马克思的历史功绩。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具体、深刻地阐明了商品价值量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测定的原因,并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马克思曾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两种意义上的解释,因此从五十年代起,我国经济学界就一直持续着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成为价值决定的直接因素?笔者在学习《资本论》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偶有所感,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姜启渭 《教学与研究》2006,23(12):73-78
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单个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指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多一个总量概念,后者关系市场经济的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实意义更大.市场经济是又一含义的专用或主要范畴,如被用来说明第一含义社会劳动价值,会带来六个"混同".<资本论>原著说明的两种含义社会劳动,是递进关系,侧重关系或并列关系,从未说是一个实现另一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有不同的看法:(1)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说。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52页讲到的是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第3卷第722页讲到的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一些同志认为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价值,只是与价值实现有关;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部分同志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我认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看到使用价值在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的重要意义。双方不适当地把马克思在《论本论》第1卷里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3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扩大化了,把本来是从不同角度说明的同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成两种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去谈论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这种分析问题的前提就是不科学的,当然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课程主教材共15章,分成四个单元。下面,我们分章对其中的重、难点进行提示。第一章价格和市场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及其与价格的关系。1.商品交换要求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进行。决定价值实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两层含义的概念。第一层含义是指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层含义是指  相似文献   

14.
价值决定是价值规律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对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重大问题,是必须弄清楚和搞明白的.试述价值决定的几种情况,有助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定的理论,也有助于解决经济理论界长期存在的关于价值是由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由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争论问题.根据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特别是第三卷中的论述,可以首先把价值决定分为供求平衡情况下的价值决定和供求不平衡情况下的价值决定.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我认为,要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作出正确理解,必须首先弄清楚马克思的价值概念。目前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文章,几乎都只是把商品价值简单地说成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时间。事实上,这并不是马克思的价值概念,而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概念。古典经济学家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所造成的超历史观念,认为自人类社会产生  相似文献   

16.
经济危机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论述作一粗略的分析,以求指正。经济危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十七章中,通过批判李嘉图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错误理论,阐明了经济危机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即由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所引起的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李嘉图的危机理论,是以“产品只是用产品购买”这一庸俗的“萨伊公式”为基础的。李嘉图断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卖者和买者之间会经常地保持平衡,因而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中的价值与市场价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弄清二者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与价值决定的关系的论述。一、市场价值及其量的规定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内的竞争,由同种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的一个社会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首先对市场价值作了一般的规定,指出:“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前面所说的“平均价值”显然是指一个部门内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它等于部门商品个别价值总量除以部门商品总量,而后面所说的“个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是论资本,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巨著。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则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金钥匙,也是认识商品经济的指南。因此,本文试从《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中谈谈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创造性地研究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生产商品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劳动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最早提出在未来的一定的公有制社会中将实行按劳分配思想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时间是计量每个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品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为什么马克思在这里讲到按劳分配时,要用“我们假定”这种语气呢?是不是只是一种任意的假设呢?有些研究按劳分配思想发展史的著作,就是这样认为的。人们容易根据“我们假定”这几个字就做出结论说,《资本论》第一卷还只是假定而并没有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按劳分配。他们说,只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在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  相似文献   

20.
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生产资料只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只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与价值实现有关与价值决定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