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英国20世纪作家毛姆笔下的传教士形象如同一面镜子。透过它折射出的是作家的童年成长历程。同时,传教士虚伪、狭隘的面目背后是毛姆对基督教信仰的破灭。现实生活的精神荒芜后毛姆转做异域文化的"他者",如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异域获得了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着力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其解救之道,而写于晚年的《刀锋》,基本可看作是他对于此类问题的盖棺定论。文章着力分析《刀锋》主人公拉里人生三段经历,探讨毛姆笔下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及毛姆对于解决精神危机的理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活跃于20世纪的英国作家毛姆一生著述颇丰。文学界与批评界对其所属文学流派及其创作风格的划分和定性则一直有着较大争议。大多数学者将毛姆定性为自然主义作家,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更多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试从毛姆包含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元化的写作风格出发,对他的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复合型的文学流派进行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内的文学史著作分别将毛姆列入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两个不同的阵营。毛姆的创作本质上应属于现实主义,但是又不同于19世纪的经典现实主义。他是一个有法国特色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题材”在17世纪进入英国文学,自此成为英国作家言说不尽的文学资源,毛姆即是其中一例。毛姆于1919—1920年来到中国,随后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象画。本文试图解读毛姆的这幅中国屏风画,透过他勾勒的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毛姆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8.
刘瑶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6-109
毛姆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他曾来中国游历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毛姆一方面试图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及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摆脱欧洲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认识,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相交织导致了其笔下中国形象的复杂矛盾及变化。本文旨在从形象学的角度阐明毛姆笔下复杂矛盾且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且分析这种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因与环境的不和谐而使感情受到压抑,人格发生分裂。她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迷惘和无奈。  相似文献   

10.
尽管毛姆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真诚的同情心,但他对真实的中国还是有所隔膜,因而,他描绘的中国形象是一幅误读之图。毛姆心目中的中国在汉唐盛世,他来到中国寻觅的是中国古代的荣光,昔日的绚丽,他对远古的中国充满神往,对现实与未来的中国漠视无睹。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有东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只有少数是真诚善良的,大部分是虚伪做作的。他对女性持不友好的态度是因为母亲和妻子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很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不可征服的》是一首颂歌。它颂扬了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毛姆笔下被演绎得荡气回肠,令人钦佩。本文分析了《不可征服的》中主人公安妮特这个不屈的反抗侵略者的形象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这个人物毛姆把侵略者的丑恶及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的斗争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毛姆的创作中,以南太平洋海域和东南亚为背景的作品数量极为可观。文章一方面通过这些作品透视毛姆的殖民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作家的日常生活解读毛姆的殖民主义倾向,认为毛姆是一位具有殖民主义倾向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析毛姆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中所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以及这种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原因。毛姆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对东方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创作了大量以东方为背景的作品。其中,《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他不但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系列中国形象,而且这一系列中国形象也折射出了他作为西方作家内心的傲慢与偏见。毛姆对待中国,尤其是对待中国人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是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首先,在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人的相貌一直悖离西方的审美观;其次,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列强之首,社会上空弥漫着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情绪,这就使英国的作家们在进行"他者"形象的建构时难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有就是毛姆自身的性格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没有口吃,就没有一个作为作家的毛姆。口吃总是让毛姆很尴尬。当他开口"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啧啧’的声音"时,我们不难想象,自尊心很强的毛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恐怕一口咬掉自己舌头的心都有。残疾,成了一枚羞耻的徽记。毛姆时时能感觉到一双双嘲弄的眼睛,这种目光像锐利的冰锥一样刺伤他,使他在成长时期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少年时,毛姆并没有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想成为一名律师。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律师,而他却  相似文献   

16.
上期翻译练习答案:作为一名作家,毛姆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他在自我剖析的自传《总结》中写道:“在写作的时候,我无法随心所欲,只能力所能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数年间,毛姆不单在剧作方面取得成功,还开始在小说领域享有盛名。在本世纪上半叶,作家除了创作出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之外,还写下100多篇短篇小说,因此赢得了英国年轻作家的普遍仰慕。英国杰出的评论家安格斯·威尔逊曾经选编毛姆的短篇小说,在为之作序时,他称赞毛姆的作  相似文献   

17.
聂薇 《英语自学》2009,(9):33-35
英国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3—1965)一生游历甚广、创作颇丰,又交游各界,堪称20世纪世界级明星作家。他出生于英国驻法使馆家庭,幼年父母亡故后被牧师叔叔收养,于英国公学受教育,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研读医学、哲学,后于伦敦作见习医生,  相似文献   

18.
论毛姆"中国情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是一位对东方及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童年的不幸以及成年后的经历使毛姆放弃了对基督教的信仰,而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心契神合,叔本华对东方哲学的盛赞影响了毛姆。对奥斯卡.王尔德的景仰,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中国的渴慕,其中王尔德对庄子哲学思想的介绍对毛姆的影响不可忽略。正是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引领毛姆走上了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的代表作家,毛姆深受当时悲观主义的影响,对西方所谓的"文明"感到十分失望。而在他的三部主要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作者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一切束缚自己的枷锁,从西方文明中逃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20.
没有口吃,就没有一个作为作家的毛姆. 口吃总是让毛姆很尴尬.当他开口“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喷啧’的声音”时,我们不难想象,自尊心很强的毛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恐怕一口咬掉自己舌头的心都有. 残疾,成了一枚羞耻的徽记. 毛姆时时能感觉到一双双嘲弄的眼睛,这种目光像锐利的冰锥一样刺伤他,使他在成长时期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