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的素质和能力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后示范建设时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是如何排序和怎样取舍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整合互动的实践课题。"素能并重"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是:坚持"四个学会"的育人目标,围绕育人过程进行结构要素的优化,依托"三大课堂"搭建育人体系,形成课堂知识导学、环境内凝品质、实践外显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良性运行,同时,引入"素能学分"推动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素质”,俗指“人的质量”,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人文)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人文)素质是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是条件,身体心理素质是保证。如果四个方面全面发展,就意味着“素质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素质平均发展。其中,精神属性是素质的根本属性。在精神属性中,文化(人文)素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大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人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3.
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这一核心素质,还增加了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形成了一个大的素质教育观念。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这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转变,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教学重点,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师范类高校"文化育人"观念的提出,是有着强烈针对性的,那就是"知识育人"观念的曾经盛行及其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文化育人"观念的提出,能够使我们从广阔的背景下理解人的教育,并对师范类高校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而要实现师范类高校"文化育人"的使命,就必须从教师入手,全面提高教师"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正确掌握汉字书写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字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中小学写字教学可以从育德、益智、健体、审美多方面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邦元     
刘邦元同志 ,194 4年出生于云南省新平县。历任新平县县委书记、玉溪市市委委员、玉溪市纪委书记等职 ,现任玉溪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自 2 0 0 0年 10月到任以来 ,刘邦元同志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玉溪师院组建伊始的重点工作来抓。他认为 ,有了好的校风 ,才有一个好的育人环境 ;有了好的教风 ,才有一个好的示范和榜样 ;有了一个好的学风 ,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学院通过狠抓三风建设 ,一个健康有序、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院氛围正有力地推动着玉溪师院稳步发展。刘邦元同志有着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 ,他深知 ,在我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  相似文献   

7.
李广京  程晓云 《阅读》2014,(23):2-2
<正>悠悠运河水,拳拳育人心。扬州市工人子弟小学始建于1949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古运河畔。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学校始终围绕"和而不同"的校风,"善诱、相长"的教风,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确立以复合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重心、以总体素质为标向,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运用教与学互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建设具有高职特色师资队伍,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相融合,使学生真正实现"成才"与"成人"的融合和"做事"与"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内容设置应编排相应的人文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健全的"社会人"为目的。只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缺乏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不完善的。具备人文素质是随社会发展进步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适应社会要求的体现。有效地利用语文教学能够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针对人的素质形成的特征和要求去组织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一素质作为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征:1.内化性.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并不是文化知识本身.文化知识必须经过主体的思维加工,与原有的心理结构相融合,才能逐步形成素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死记硬背,食而不化,那么这些知识就与素质无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融入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有教无类的平等式教学、因材施教的针对式教学、言传身教的感染式教学、学思并重的启发式教学、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学。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部分在校财经类院校男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大学生及任课教师、专家的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模式及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科学性.依据"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从更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出发进行了研究.设定出目前具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特色的"立足需要、拓展延伸"的课程模式,练习内容的安排能引起学生很强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可有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的,与学校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形成一致.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是整体性、系统性工程。构建和强化高校德育工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观念,着力在“两课”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教风的优劣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教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就教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优良教风的主要内容和教风建设的对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尚武精神词义泛化,对当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消极影响。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结合尚武精神与教育、武术的近代关系史和尚武精神自身的历史呈现,来观察尚武精神词义演进的节点,审视尚武概念的本质。研究认为:对精武体操会的多重职能与其多重目的的错位对应,是造成尚武精神词义泛化的重要源头;尚武精神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作为一个耗散结构在特定的自组织时期的信息涌现;它不是具体的知识和通过教育获得的个人品德,而是集体的气质;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不承载尚武精神教育职能;教育或学校体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在塑造尚武精神过程中,协从社会制度的其它部分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人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体育与人的关系,并对人本体育观的内在结构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本体育观的核心内容。同时指出,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应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弘扬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确立体育“立人”的思想,最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种价值关涉的活动,教学价值观影响、制约甚至规定着人们对教学的认知行为,从而决定着现实教学的实践方式。传统教学是“惟知识教学”,强调客观真理性知识对于人的价值,教学就是由老师扮演传授者的角色,尽可能多地将知识灌输蛤学生,学生就是完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成为被教师所主宰和控制的、被动单一的活动。新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独立人格,有着丰富精神世界,有着探索、创造需要的生命主体所进行学习活动的应有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学生外在行为取向的变化,更深层昭示了学生在“教学世界”中存在及发展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撼动传统教学的旧有根基,催生传统教学在价值观方面的彻底重构。  相似文献   

18.
雅斯贝尔斯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什么是教育》是其论述教育的代表作。他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敬和追求,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以促使学生自由发展。他认为大学有四大任务:研究教学和专业课程;教育与教养;生命的精神交往;学术。他的教育思想也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色彩,但对教育发展仍不失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建立一个立体式的教学体系 ,将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实验考核相互联系起来 ,在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上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设丰富多样的媒体资源并充分整合利用、完善自学环境的理念,使处于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