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师丹 《动漫界》2022,(16):76-77
多年来,我园努力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生活教育和劳动体验为主要内容,探索实施"一体三级"园本课程.其中,"一体"指的是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三级"指的是培养公民精神的园级课程活动、探索自然万物的年级课程活动、体验生活劳动的班级项目化活动.  相似文献   

2.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充分体现"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觉得活动内容的生命力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关键所在。一、活动内容的生命力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材只是一个范例,教师要根据情况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那么,怎样的"活动"是合理的、恰当的?哪些活动是真正有效的?设计课堂活动应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一、期待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谈及儿童的"数学教育",不由会想起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后,儿童对数学还有几分惦记?他们能"看"到身边的数学吗?生活中,儿童怎么用数学解决问题?之所以会思考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已经习惯于照本宣科、本本主义、割裂数学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存在"过程与方法"可有可无,"情感与态度"形同虚设,"数学思想"无从感受,"数学活动经验"受到冷漠等太多无奈。这些无奈使儿童感到数学无趣,数学难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6.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难看出,"体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提高"体验"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1.立德为本——把握体验的基点。找"点",即找准课标中明确要求的教育点。课标中指出的教  相似文献   

11.
正从课程观的视角来分析,基础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历史课程观。当前历史教育界盛行的是哪一种课程观?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又是哪一种课程观呢?所谓"成人的历史"课程,是指在对儿童的历史教育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者与教科书的编写者,担心儿童在历史学习中会受到负面的历史认识、历史价值观的影响,按照成人心目中儿童应该接受的历史知识以及形成的历史认识等思维,去编纂教科书或选择历史学习内容。由于历史人物纷繁复杂,历史事件千奇百  相似文献   

12.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活"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动"是教育活动的个性。本文从内容、形式、教法、学法、评价五方面介绍了活动课程"活"的内涵,用例子阐述了"动"的含义,并对"活"与"动"的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只有"活"与"动"有机结合,两者相互映衬,幼儿园活动课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追逐游戏的概念界定关于追逐游戏,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追逐游戏的英文写法"chase game"中,"chase"是追逐、追赶的意思,"game"则是指游戏,尤其是有规则的游戏,所以追逐游戏实际上是一种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的儿童之间的互相追赶的活动,是发生在同伴之间既带有  相似文献   

14.
期末检测即将到来了,教师该怎样引领学生复习才能使他们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不感到枯燥呢?一、基于课程性质来复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复习活动也是一样,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单纯地只讲复习题。二、抓单元主题来复习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全册共设四个单元15…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标的这一教育思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价值取向,在此,我们只想介绍一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的课程模式,即以"儿童本位"及"经验导向"为哲学观,课程的实施趋向于"统合"的课程模式.它的典型定义是,将不同的内容混合成有主题且有问题焦点的研究,其教学方法以儿童为中心."统合课程"的观念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幼儿园特殊的育人符号,"绳艺"是儿童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幼儿教学实践活动中,构建"园本化"的课程——绳艺,可以让儿童从中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操作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可以操作与图示相结合,可以操作和视频欣赏相结合等。在绳艺的创作中,打开儿童的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瑞吉欧儿童美术教育特点表现为:"美术活动"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工作坊"是儿童从事美术活动的专门场所,"美术作品"是由儿童原创而成,"儿童美术作品解读"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特别注意,儿童美术行为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语言,儿童美术学习的目的不是技巧而是创造,儿童美术活动的空间不是教室而是作坊,儿童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训练而是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