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技术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建构主义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社会调查课程作为一门方法性课程,对课程实践要求很高,传统教学流程无法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认知建构,也不能从深层次激发学生对社会调查课程学习的热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流程通过"情境"、"协商"、"会话"、"意义的建构",能实现从经验—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建构过程,对于提高课程教育质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知"、"行"不同程度地分离是目前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的现状,需要再造契合工程教育本质的"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将断裂的"知"、"行"两个系列通过合理的再造设计整合为一体化课程体系。本研究交互采用模块化和过程式设计,从四个层面设计"知行合一"的工程教育的大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能力教育"无限学习空间站,形成工程教育联合体;采用课程与项目交互设计建构整体课程结构计划;通过跨学科联结设计建构课程群;采用"五步循环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主张建构和实施的,徐州市云兴小学通过课程领域种类和课程教师资源的开发、开放和开创,创生了"万花筒社团活动课程",并以"走课"的形式、过程性的评价实现了学生的"我的学习我做主"。  相似文献   

4.
"课程创生"是近年来国外新兴的一种课程改革取向.许多学者认为,课程创生即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媒介、参考框架的课程计划,通过师生共同解释、讨论、对话和建构,转化成师生体验到的教育经验.在创生中教师和学生是积极建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灵感需要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赋予课程意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变换角度,引导学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前七次改造的课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在课程功能上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建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课程结构.建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化、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相似文献   

6.
"课程育人" 是课程领域对新时代"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诠释。回顾整个教育发展演化的历史,课程作为育人的最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始终存在着知识的传承与精神教化之间的张力。"课程育人"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顾课程的"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实现教学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这既源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课程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耦合作用与共鸣,也是课程实施的系统创新过程。课程的育人实践,需要面向意义建构,融合方法创新,加强课程协同,注重课程融合,从而拓展课程生长点,实现课程的思维突破。  相似文献   

7.
漫漫十年课改路,带给我们高中体育教学的亦是无穷的契机和无限的生机。我们知道,新课改十分重视课程目标的自行建构,十分重视课程理念的生活化,重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我们的课程建构十分重视生命价值的追求。所以,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在"生活化"的高效之路上越走越远,走出"高效化"的课程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8.
十年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顶层"预设的理想境界相距甚远。"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作为课改新十年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其意蕴是:让我们自己参与课程建构,让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成长。其价值是:通过个体经验促进课程成长,通过建构课程促进自我成长。其推进策略为:让师生在反思学校课程建设的得失中成长,在认同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中成长,在探究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中成长,在实践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案中成长,在构建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中成长。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思维,也是思考课程建构的重要方式。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课程建构,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坚持人的可发展性原则,体现了课程建构的前瞻性。在此视野下探究课程建构的"本质"内涵并坚持课程建构的差异化运作,有助于课程建构自我超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