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嵘 《学习之友》2014,(6):55-56
乔治·奥威尔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在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在书里他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交战的双方常常使用不会爆炸的哑弹你来我往,有一发炮弹上居然还刻着“1917”的字样,简直可以作为古董收藏。最夸张的事情是有发炮弹你打来,我修补一下打过去,你再修一下打回来。就这样,这发炮弹每天在阵地上方呼啸飞翔但从不爆炸。  相似文献   

2.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3.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她从个人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向左转"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玲在转型期间复杂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韦护》被认为是趋向"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创作。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挖掘其中与同类模式的革命文学的不同之处,旨在探寻丁玲在秉持着革命战胜爱情的目的而进行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创作目的不同的性别化立场,借以展现丁玲在完全汇入革命的洪流前,她从创作之初坚守的女性立场在时代话语的威压下所进行的挣扎与求存。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09,(10):160-160
日本新潮社近日宣布,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新作将于今年初夏上市,书名定为《1084》。然而出版社方面并未透露更多詹息,反倒是村上春树本人在国外对这一新作说了不少。村上春树在西班牙证实,他欲以此书向奥威尔致敬。不同的是,“奥威尔写《1984》是预言未来,而我的小说正相反,我回溯过去,但仍然在讲未来。”村上说。此书非常有可能涉及“二战”时日本的野蛮侵略与可悲战败,或许比以往更多地涉及政治,  相似文献   

5.
国内对于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文学的发展鲜有关注。不少观点认为内战期间西班牙文学凋零,作品更是缺少文学价值。因其战争性质,作家的政治阵营,以及作品表达效果等问题上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具有其独特性。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题深谙人文主义思想,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复兴,及女性主义文学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因此放眼世界文学探讨研究西班牙内战时期文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创作中存在一条潜在的"反奥德赛"线索:有的作品是对《奥德赛》故事的"显性"的颠覆;有的作品是从思想内容上对《奥德赛》的倾向性主题进行"隐性"的颠覆和批判。这条线索的形成是阿特伍德对前人创作的"创造性误读"的结果,也与她受弗莱原型批评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组曲》是阿尔贝尼斯·伊藤克在19世纪下半叶为钢琴而作的。《西班牙组曲》在手稿中只有格拉纳达、加泰罗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古巴是出自阿尔贝尼斯之手。这组《西班牙组曲》以优秀的思想为容,和对祖国风土人情、生活风俗、自然风景的描述,成为了阿尔贝尼斯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面对内战,西方各国态度不一,德意以反共名义对内战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作为法国的后院邻居,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地缘政治方面,法国都应当积极支持西班牙共和国。但在国内外复杂的条件下,法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此政策是自身实力不足、追随英国、绥靖德意的结果。这种政策在本质上体现了法国外交政策的消极和被动。"不干涉"政策既没有缓和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阻遏战火的扩大,对法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的嬉戏》是拉威尔创作以致敬其恩师福列的。在一次与艺术家同行的聚会中,拉威尔与大家畅谈人生、创作,并互相交流新的作品,《水的嬉戏》便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向世人推出。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偏下"(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乔治.奥威尔,由于看清了殖民主义的丑恶和社会不公,很快转向了对共产主义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在西班牙内战中的奥威尔又敏锐地洞察到了自己阵营中存在的恐怖而极权的统治,从此心灰意冷,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小说《1984》。在这部享誉全球的小说中,我们除了看到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绘的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社会之外,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从中见证了亲情与爱情的力量怎样从极权的阴影中坚强地破土而生,昭示着不可磨灭的人本主义关怀。从上述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试图揭示出人性与希望这一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