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敏华 《文教资料》2010,(27):156-157
以后现代主义思潮为理论渊源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多元化的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打破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学生的束缚.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简介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课程标准,并就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应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观点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是师生进行建构和解构的文本,教师、学生、课程和教材面向新事件而动,课程应当消解学科边界。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智慧,设置灵活的课程目标,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充分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3.
传统高校课程显露出的缺陷和弊端渐渐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透射出它对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引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进行批判和质疑,进而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4R课程,揭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大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课程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研究性课程的大规模实践在西方国家几乎同时共起,研究性课程的取向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旨在许多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性课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推进研究性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蓝秋燕 《文教资料》2012,(10):34-35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到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占据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话题的地位,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为探究过程。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到文化、哲学、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课程也必然受到波及.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出发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进行思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试图建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的高等教育课程观,以期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及其对现代课程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种与传统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的新型教育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由此产生,并对现代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从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观及师生关系等角度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影响,对建构新课程理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志军 《湖南教育》2003,(22):17-18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后现代思潮,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西方,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考察各种学术领域,然后归纳出一套全新理论的现象时有所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且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阐释课程的本质,对建构新课程理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现代性”的讨论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今国际教育新理念,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后现代的精神与思维方式的理解,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行梳理与解读,并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丰富内涵,文章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职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的全人发展;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着手,讨论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与引导等职能,对课程的形成、实施、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领导方式的改革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实现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条件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以及利用.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任何课程的开发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本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试图对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园本课程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理想中的园本课程领导主体需由园长和教师构成,园长应是专业权威与良性制度的构建者,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首先他们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其次他们既是课程决策者又是课程实施者。现实中的园本课程领导主体缺乏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应该定制园所长期发展计划,开展多主体、多样化培训,构建合作性园所文化,以提高课程领导质量。  相似文献   

15.
论课程更新中的课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对话对课程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以往课程改革常被疏漏的环节。解读课程对话的本质及课程意义,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课程对话的缺失,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要推动新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和突破,应确立和不断发展课程对话。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想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冲破已有的不甚科学的课程意识的樊篱,形成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意识。本在分析目前我国广大教师已有的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课程意识,以及教师应如何构建这样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高职课程整合视阈: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转化成项目来学习,需要经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确定—教学设计实施的结构转换,变理论学习过程为项目完成过程。项目课程化,即把项目转化为课程来学习,选择适合教学的项目,项目转化要遵循典型性、覆盖性、可迁移性、递进性、可行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改造主义的课程观有:学科之间要有有机联系;学校课程应包括各种社会问题;设立“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学习采用“问题解决法”等。在研究改革我国现行课程存在的门类过多、划分过细、结构和要求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时,可以从改造主义的课程观中得到启示;(1)课程体系综合化;(2)开设“活动课程”;(3)选择一些社会问题;(4)创设专题性问题,还应防止一些片面掖呼过激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