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丰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关于生态、文化、外交和道德等方面的理念,并运用和合思维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彰显了和合思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涵、思想渊源、理论价值、实现路径、对比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  相似文献   

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具有一脉相承性。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是对"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总原则的创新发展,同舟共济的行动共同体是对"既联合又斗争"原则的创造转化,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同体是对"既统一又独立"原则的历史借鉴。在新时代,深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基本原则之间的内在共通性,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向纵深推进,发挥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具备若干重要基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想基础;地球生态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自然基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济基础;民意心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基础;现代科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技术基础;相关思考与探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莫春菊 《江苏高教》2020,(8):119-1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全球性的视域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其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世界"公共人"为己任,通过转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转换、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打造"开放""融入"世界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戴良燕 《教书育人》2023,(36):78-8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将这一理念纳入课堂教育。本文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落脚点的理由,提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以期为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思考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内涵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思想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的培养赋予了新理念: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个体性,弘扬主体性,但更要培养人的公共性,塑造人的合作品质和共享、包容意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品质的培养,超越以往教育中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过度弘扬而产生的对公共意识的遮蔽,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确立“仁爱相遇”的他者思维,建构“生命互涉”的共存品质和“命运与共”的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合作共赢和共享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在人类明发展的早期,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预风到了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道家式的忧患意识,是对整个人类的前任和命运的终极翔现代人类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而老子思想中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古老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1.
龙和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拟通过对比分析龙与dragon在本质、国俗语义上的差异,探讨如何看待龙的英译及龙文化问题,以达到准确传递龙文化信息、更好地对外传播我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又完整地再次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严复曾提出翻译的三大标准,"信""达""雅",任何一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需谨记这三大准则[1]。要想做好翻译,在熟练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关于优秀教师形象的研究中显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将翻译做得更好,因此本研究通过结合翻译校正实践,浅谈日语历史资料翻译中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教和学”“先”与“后”关系的论述,指出语文教改的关键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即应采取“先人为主,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先入求感得、先学求知得、后教使悟得”的三层阅读法;在写作教学中,应变“指导-写作”为“写作-指导”,即“先人为主。先写后导”。  相似文献   

14.
词典编纂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一种"稳定性"的共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另一种"动态性"研究又日益获得词典编纂者的青睐.本文就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发展给以粗浅的分析,并希望能结合二者的分析对词典编纂的理论创新进行简单的探索,从而为广大应用词典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大学去行政化之“积极”与“稳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大学行政化该不该"去"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对如何"去"的路径也颇多争议。对此,应在思想层面上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积极"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社会共识的达成,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则"稳妥"设计好如何"去"的战略路径,通过推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处理好大学自主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的关系,寻求去行政化改革的示范性突破口等,争取去行政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17.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把握处理好“鲜活感”“、厚重感”和“实在感”,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多样性”,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19.
朱奕冰 《天中学刊》2005,20(3):9-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代散文重“追”表现出来的崇儒特征虽然具有复古倾向,但在根本上体现了作家济世的辅时及物精神,因此,散文无形中以是明道为准则,产生了视文章为“技艺”的社会风气。其实,散文的“道”与“技艺”不可分离。因道求艺与借艺明道都是散文本能的表现,求明道之文,归宿是道,艺同昌达道的方式或桥梁,不过散文并非以明道为唯一的使命,抒情,状景乃至游戏之文淡化了“道”而突出了散文“艺”的一面,促进了唐代散文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