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立足校本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能.为此,一要理念先导,让继续教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二要开展"三格"培训,让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都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三要实践导行,营造校本培训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校本培训由于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切合教师岗位需要和学校实际,且有学习形式灵活多样、便于管理、工学矛盾不大、经费开支节俭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广大教师的欢迎。但随着校本培训的广泛开展,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也凸现出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最基层的教师教育专职培训机构,理应在中小学校本培训中发挥作用,以  相似文献   

3.
校本培训是指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把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学校行为,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为此,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新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校本培训应重在激发教师自觉学习的意识,提升教师自我培训的责任感,倡导终身学习,实现自我培训、自主发展,走向"改变自己,吸引别人",增强教师自身魅力.为此,笔者对农村小学开展校本培训做了一些思考,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学工作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获得又依赖于教师不断潜入实践生活的"习得"性学习。研究表明,校本培训是教师实践性学习的很好的形式。构建校本培训文化就是要借助文化的熏陶和渍染让教师的学习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要构建校本培训文化必须要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培育反思意识及建构行动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冶军 《林区教学》2008,(12):26-28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由学校自主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于教师的本职、本岗、本校而开展的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教师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把教师培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能够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需要,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但目前森工校本培训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培训过程随意无计划,培训内容零散不系统,培训过程不规范,培训形式泛化,缺乏专业引领,缺少有效的评估体制等。在对森工系统校本培训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以后,从校本培训的内容构建、规范制度、创新形式等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力图为森工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提升林区校本培训的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校本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学习培训活动。多年来,广州市南武中学重视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注重"实",培训形式突出"活",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使校本培训少走弯路,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宁波市庄桥中心小学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实施"学习共同体"校本培训模式。共同体的创建首先要强化教师共建者、开拓者、推动者的意识。"学习共同体"模式需要创设多元的合作学习层次与方式,包括钻研学科业务的合作方式、践行理论研究的合作方式、丰富个人学养的合作方式。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模式过程中,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校本培训走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需要出发,在学校内部进行科研培训活动,其工作中心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校本培训的对象,也是校本培训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按照传统方式和固定形式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应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寻求适应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达到校本培训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校本教师培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构想差距还比较大,培训的实效性较底.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关键是要让教师把培训作为自己自觉的行为与需要,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主动地学习;注重专业引领,强调沟通和对话;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本培训是由学校组织、规划,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专业诉求,促使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校内培训.目前,校本培训管理过程中存在培训计划简单化、培训模式单一化、培训活动随意化、培训内容功利化等问题.我们寻求成人教育理论、资源共享理论、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理论作为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理论支撑,以校本培训管理为视角,提出了培训内容个性化、培训形式开放化、培训评价人文化、成果转化群体化等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校本培训在我国的兴起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国际潮流的引领: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推广,校本培训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对我国的教师培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课程改革发展的的需要:校本培训的根基在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目标明确、内容实际、形式灵活的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闵行区的校本培训研究始于“九五”期间,在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市级自培基地和区级自培基地,它们在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培训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为“十五”期间全面推行校本培训提供了经验。“十五”以来,经申…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性智慧是校本培训的聚焦点和关注点。要使教师的发展成为其专业自觉,必须依赖于学校文化特别是教师培训文化的滋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观照下,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习、反思和探究,经由实践和体验获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机智。边远农牧区构建校本培训文化,就是确立教师发展理念、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培育反思意识和构建行动研究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教学是一项理论传授和技能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工作,这项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各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及岗位技能更新.为此我校以在岗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应运而生,具体措施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师校本培训是目前我国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立足于教师所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的一种全员性的校内培训活动。本文从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培训特点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校本培训的涵义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由校长负责整个培训的组织管理 ,被培训者主要是本校教师 ,适当借助外部力量 ,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如下主要特征 :1.培训对象是学校全体教师 ;2 .培训者主要是教师自身 ;3 .学校是开展培训活动的主阵地 ;4.校长是校本培训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5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6.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 ,与同事共同研讨和交流是开展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 ;7.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和提高是开展校本培训的直接目的 ;8.培训机构和专家应在…  相似文献   

17.
陈健 《贵州教育》2005,(4):11-12
教育现代化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必 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 定并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的发 展,也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丰富、观念更新、勇于探索、 感为人先的高素质队伍。这样学校才具有生命力。 我校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以新理念为先导,确立正确的校本培训指导 思想 校本培训是指立足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把教师 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 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为 此,我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自我发展之…  相似文献   

18.
朱铁成 《物理教师》2005,26(3):38-40
行动学习是基于小组的“问题—研讨—行动”的学习方式,起源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的物理学家的聚会.行动学习是物理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培训中有鲜明的主体地位,共享思想库,有助于反思和自我完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校本培训中,行动学习小组由不同质成员组成为好,教师要有提出教学疑难问题的意识、能力与习惯,行动学习需要民主和谐的氛围和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的预定目标及发展规划为着眼点,目的在于满足校内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际培训活动。其作用是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不断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新的课程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要有严谨的科研意识,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在思考与写作中享受成长。  相似文献   

20.
如何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如何在实际的校本培训中提高培训的实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基,我们以“教师需要、学校发展”为出发点,采用“主题式”校本培训方式,即每学期确立几个不同的培训主题,针对某一主题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沙龙研讨和分析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