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纸上谈兵──试论出版社面临的五大矛盾胡晓青一、市场经济的要求与自书出版体制的矛盾图书是不是商品?图书是什么样的商品?这是关系到出版社生产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此问题上,出版界同仁们往往把它界定为“图书是特殊商品”:是商品,又是精神产品。于是,这种特殊...  相似文献   

2.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图书的商品属性,这是当前出版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四种基本看法:图书不是商品;图书是一般商品;图书是特种商品或者特种性质的商品;争论图书的商品属性没有多大意义。我赞成第三种论点,认为弄清楚图书的商品属性意义重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通过交换进入消费过程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图书也不例外。说  相似文献   

3.
如同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样,图书也不例外。就其使用价值来说,它又不同于以物质产品为其特征的商品。如粮食主要用来做食物,布匹主要用来做衣物,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使用价值在于其物质特性。图书是以精神产品为其特征的商品,主要用于文化的需要,满足人们求知、交流、欣赏、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要,使用价值在于其精神或思想特性。这种精神方面的使用价值,是由精神方面的劳动,即作者的劳动和编辑的劳动共同形成的。编辑的劳动不同于作  相似文献   

4.
出版社除设社长办公室(简称社办)以行政管理为主外,根据图书出版业务的需要还设总编辑办公室(简称总编办),总编办有别于社办,以业务管理为主.出版行业是生产具有商品属性的精神产品的单位,出版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相似文献   

5.
编辑竞争论     
竞争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有利于促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竞争愈加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出版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同样存在竞争问题,特别是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并日益被推向市场的今天,对于居于出版工作核心地位的编辑来说,懂得竞争意义,培养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一、编辑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参与竞争图书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即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是商品;只不过它是一种精神产品,因而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一般商品也好,特殊商品也罢,其实质都是商品。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市场,其生产和通过市场进行的交  相似文献   

6.
论图书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既是商品,又是精神产品。它是由书的思想内容和书的物质形态组成的,它兼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图书的“双重性”,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出版社的性质.处理好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地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一应当承认图书是商品,因为图书一经出版,进入流通领域,就具备了商品的一切属性。图书如同其他商品一样,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方面,图书中凝结着著作者、编者、印刷工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时期图书编辑的选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化水平的提高,出版行业发展迅速,书稿资源逐渐增多,这为出版社扩大图书品种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出版社以巨大的竞争压力,出版社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而图书作为具有化属性的商品,既要满足其作为化产品的特性,又要满足其作为商品的属性。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不同的人创造的作品在质量上必然参差不齐,其中有一些优秀的,市场前景很好,但也有不少是无意义的,甚至存在错误论点,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对来稿进行评价和筛选,即选稿。本主要就新时期图书编辑的选稿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图书的商品属性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许多同志对图书是“特殊商品”这一点提出了质疑,坚持图书是“特殊商品”的同志也撰文反驳,甚至有人干脆认为图书就不是商品。今年7月,由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和新华书店总店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上,就这一问题组织了专门讨论。争论相当激烈。持图书是“特殊商品”的魏启元同志认为:“图书的特殊商品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精神产品以商品形式流通和具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他认为图书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图书作为传播政治思想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革命性,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工具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二、按照出版方针制定出书计划,必须正确宣传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根据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潮到来之时,人们便对图书及其生产者——出版社的性质提出质疑:图书是不是商品,出版社是不是企业?经过探讨并为实  相似文献   

10.
略谈打造出版品牌的7个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全国各出版社大谈打造图书品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把本来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出版事业逐步推向市场的一种表现。十几年前我们曾经为“图书是不是商品?”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今天,我们把“出版事业”叫做“出版产业”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跟其它商品一样,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所以图书也是一种商品。但图书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是它们的使用价值存在差别。图书是一种传播思想和知识的媒介,它所包含的思想一旦被人们所接受,所掌握,不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科学的或反科学的,积极的或消极的,  相似文献   

12.
1 在出版改革中,人们对出版社能不能搞承包意见纷纭,说法和作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出版社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因此不能搞经济承包;另一种认为,出版社生产的图书也是商品,出版社实行企业  相似文献   

13.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3,(1):7
图书"走出去"转变急功近利思路《出版商务周报》报道:对于中国图书"走出去",英国著名出版业专家保罗·理查森表示:"出版商首先应该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出版社应该思考的,不是‘西方出版社会从我们的书目中选中哪本?’而是‘我有哪些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我能够做点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出版社需要熟悉西方的市场,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中国的出版人需要更多的耐心。任何一次成功的合作都需要长期的沟通。中国在近些年才开始显示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实力,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杨咸海建立现代出版全业制度,是我国出版社改革的方向出版社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宣传阵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又是图书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是生产经营型的企业。现代出版业与现代工业一样,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其区别仅仅在...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生产的产品——图书,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随着出版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出版社的市场竞争程度也愈演愈烈。出版社如何在惨烈的竞争中胜出?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6.
一、图书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于一般商品,决定了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人们习惯于把图书出版称之为精神生产,其产品称之为精神产品。精神要成为产品首先必须在物质形态上存在。图书便是其物质形态的一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物质形态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表现为商品的属性。但是,区别图书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本质特征,不在于它在形式上的物质形态,而在于它的内容的非商品属性。图书的内容的非商品属性,是由其内容的特点作用所决定。为  相似文献   

17.
出版产业化就是图书生产商品化。随着出版社经营机制的转换,图书的商品属性已日渐被出版从业人员所接受。但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出版从业人员在承认图书也是商品的同时,总要强调它的精神特性,认为它是特殊商品。因为,在《出版管理条例》中明  相似文献   

18.
何皓 《现代出版》2001,(4):46-48
成本管理是出版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工作做得如何同时也是衡量出版社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基本标志。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出版成本管理问题。一、出版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图书出版过程是通过书稿、人力、材料、资金、管理等因素的投入形成图书产品并进而为实现销售做出努力的过程。出版过程是一种经济活动过程,必须注重成本管理问题。一般来讲,出版成本管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降低成本。即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费用生产和销售图书商品。(2)合理支出成本。有两层含义。其一,这是由图书商品特有的文化属性所决定,并非所有产品都…  相似文献   

19.
图书出版是国家赋予出版社的权力。出版社实际上是在受命为国家把关口。其出版行为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作为审稿人——图书这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直接体现出了出版社对国家赋予权力的执行情况。如果审稿者不能履行好职责,出版的图书产品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小而言之是毁了出版社的声誉,大而言之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图书出版宏观调控机制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分强调图书的商品性和出版社的企业性,对出版事业十分不利。从理论上搞清出版社及其产品——图书的性质。对改革图书出版宏观调控机制,以保证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出版工作是将精神产品,通过编辑部门的组稿、审稿和加工,赋予其一种广泛传播的物质形式,发行后在读者中传播的工作。它是以积累和传播文化为目的的。它的发展,也是以不断积累和传播文化,满足社会需要为原动力的。由此可见,图书出版工作的本质是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