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以更广的视角全面把握“周恩来精神”的内涵。这个概念的内涵应当是丰富的,它包括理想、品德、人格、风范、精神境界等诸多要素。如果专指个人的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克已自律,还不能算立了“大德”,也不可能去立“大功”。他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精神这些方面也应包括于其中,因为这些既是“立德”之所要,也是“立功”之所需。否则,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周恩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立言,又立功,还立德。研究周恩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立德即精神风范,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恩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风范内涵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为民精神、自主精神、开放精神、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试论周恩来精神之内涵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周恩来精神之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唯物辩证、勇于创新、严于自律、宽厚平等、无私奉献等精神。周恩来精神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精华,又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之崇高境界,堪称共产党人精神的典范。研究、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具体阐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概念及对其进行了定位,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它应当是既充分吸纳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化精神的精华,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既符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又充分体现人类终极的价值目标,这种文化就是包括理性,科学,文化三大精神。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现象的奇特表现在于,他是一位付出爱和收获爱最多的人,一位死后变得更强大的人,一位使对立世界为之消融的人,一位反对偶像终成偶像的人。周恩来现象的典型特征是:“不倒翁”---“调和主义者周恩来选票多”;“周的人”---不搞宗派的周恩来却拥有庞大而松散的追随者。周恩来现象的内涵是:周恩来“故事”、“精神”、“影响”引申出的周恩来魅力、周恩来智慧、周恩来方式。周恩来现象的本质是情感回报、心理愿景与现实期盼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和谐校园文化与教师职业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内涵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可以理解为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和行为准则,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是随着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而为人所常提及的概念,各国立法和判例对此称呼不一。损害的客体是什么,与财产损害有何区别,其具体内涵如何,本身有何特点,作在梳理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认为精神损害不只是侵权行为下才会发生,于合同不履行时也照样可能存在,宜将精神损害区分为“事实上精神损害”和“法律上精神损害”,以更好地理解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并根据现实的需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最后得出结论,“精神损害是一切非财产利益上的不利益。”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总理的思想、品格及作用的精髓和升华。通过分析周恩来精神的内涵,探讨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周恩来精神的时代、文化和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周恩来精神风范的研究是周恩来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1996年以来,周恩来精神风范的价值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研究中呈现出努力揭示其当代价值、注意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新的特点;取得了确认命题、界定概念、概括内涵及核心、揭示逻辑体系、成因、特征、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等丰硕的成果。为推进周恩来精神风范研究的深入,应更加突出周恩来精神研究、注意比较研究、组织专题研究、重视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0.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关系最为重大的是,要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件。”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张载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这些论述无不说明了精神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这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建国之初,他就说过:“有改革条件而拖延着不改革是不对的,口头上同意改革而实际上不改革也是不对的。”[1]“另一方面,鲁莽从事,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改革,也是不对的”[2]。这种不断进取和求实务实精神的有机结合,正是周恩来处理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包括教育改革问题的准则和宝贵品格。这里,着重谈谈他有关教育改革必须稳步前进的思想。一、“文化教育既是‘先锋’,又是‘殿军’”[3];“教育改革是比较长期的事,要有步骤地进行”[4]…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精神的提出及其特定学术内涵的确立,周恩来精神内涵的概括、实质的解读,周恩来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及周恩来精神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关系等问题,是周恩来精神研究一系列重大问题。周恩来精神的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是周恩来研究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是理解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视角,从这三个视角来看,建党精神是创新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的统一体,兼具创造性、崇高性和先进性。建党精神的内涵包括“理与实”“国与家”“生与死”“公与私”四个维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理论自觉、勇担责任的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忠诚奉献的政治品格,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以什么立党”“为什么建党”“凭什么兴党”“靠什么强党”四个重大问题。建党精神因其形成时间最早、铸就了红色基因、支撑着党的精神谱系而成为党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5.
“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是2005年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目标。在这新的一年中,我们该如何把这个目标融入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中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萦绕。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举     
这一年属于德育.上海明确2005年是“德育落实年”和“师德建设年”:这一季更属于德育,2005年3月14日,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隆重举行.以“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为目标的德育蓝图绘就,它标志着上海德育翻开了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17.
培育民族精神是21世纪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特殊的内涵与时代要求。高校应当结合育人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模式,切实加强民族精神培育的“五个一”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缅怀周恩来伟大光辉的一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是“爱”、是“公仆”、是“奉献”、是“追求”,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将周恩来精神落到实实在在的工作生活中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而"努力学习,精益求精作为周恩来精神中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以此为座右铭。本文阐述了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内涵,以及周恩来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立德”就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公民精神”,包括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树人”就是要开展“立人教育”,包括体育立身、规则立形、心理立格、科学立真、人文立善、文化立魂等。这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