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柳欣 《培训与研究》2008,25(10):84-86
户县社火起源于西周时期,它形式多样,融合祭祀、戏剧、舞蹈、音乐、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民间一直深受群众喜爱。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研究,介绍了户县社火概况、起源,并结合孔子诗学中“兴观群怨”的观点对其当代意义及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素有“西安后花园”的美誉。户县农民画以其构图简洁、想象大胆、浑厚质朴、气韵生动而名满九州、享誉全球。1988年户县被国家民政部正式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户县农民画与当地戏剧、舞蹈、民间社火、竹马、旱船、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渊源深厚,承袭历史,直接地气。  相似文献   

3.
傅畅  王安霞 《文教资料》2010,(12):63-65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本文从社火脸谱的起源、艺术特点及文化意蕴等方面对陕西社火脸谱艺术进行了研析。  相似文献   

4.
《少年月刊》2014,(7):11-12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赋京.是户县光明小学六(1)班的学生。我的母校位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这里以其绚丽多彩的农民画艺术蜚声国内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在户县农民画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户县农民画吸收了文化的精华,一出生就显得格外富有生命力。也正是因为依托这片艺术土壤,深受农民画艺术的熏陶,我的母校一户县光明小学,确立了一条走美术特色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社火是民间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艺杂戏活动的总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在中国各地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流行颇广。作为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火表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城市社火和乡村社火作为同一民俗事项,具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表演语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即重点对西宁城乡社火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功能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对维系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聚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的社火艺术有旺火、抬阁、耍龙、高跷、旱船、跑驴、车队、大头娃娃、秧歌等基本形式,对这一地区的“社火”艺术进行细致深入的社会学考察,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形式独有的文化内涵、民众参与程度及文化认同就变得势在必行.对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资源非常丰富,区域特征也非常明显,充分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十分必要。农民画是陕西户县最具特色的地域名片和标志。户县农民画是关中户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文以户县农民画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相关资料,对户县农民画的发展概况、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发现户县农民画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火是中国传统民间文艺,陇南市的民间社火,以西和县民间“黑社火”最有代表性,将灯光和系列美术造型及图像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以"洋不过你土过你"的独树一帜的风格,逐步跻身于艺术百花园中并成为一枝艺术奇葩.具有时代性的户县农民画为展现中国五十年代以来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提供了平台.笔者正是借用这个平台,通过文献调查法收集户县农民画的历史资料,透过户县农民画变迁的历史,并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分析中国文化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研究,不仅为户县农民画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关系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指关陇地区包括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关陇社火历史久远,独具特色,尤重民间传承。社火脸谱、服装、把仗是关陇社火表演的三要素,它象征和凸显着社火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文化性格。在关陇地区,社火会组织社火表演,行使自己的组织权和经济权,是中国民间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社火传承人是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无数社火传承人通过心口手相传,实现了关陇社火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火是在古老的土地崇拜与火崇拜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社"与"火"的仪式。从形式到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既能印证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习俗信仰,又能体现当地人民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水平,更可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及精神面貌。葛家寨社火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即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以葛家寨村社火表演为代表的个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陕西民间美术有着一个独特的分支——户县农民绘画。此类地方性质的绘画具有极强的陕西地域性的艺术文化底蕴。民间绘画是朴实民众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一种方式语言,此类作品都有着极具装饰风格图形,体现出整个户县农民作画的艺术特征,并且展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3.
社火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人祭祀拜神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河洛民间社火总的来讲可分为器乐、舞蹈两大类别。其中河洛地区白马寺镇孙村的十六挂转秋运动最为精妙,运动魅力和刺激性最强,它从支撑到搭建全部采用手工工艺,用料为木材、麻绳和少量铁制品。因此,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河洛社火十六挂转秋运动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彰显河洛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娱乐身心的实用价值,促进河洛特色经济旅游的开发价值,促进河洛农村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和增加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户县农民画是陕西民间美术中一个独特且具有创造性的区域型文化遗产分支,具有明显的陕西关中地域性艺术特征。文章将通过对户县农民画艺术特征的深度剖析,简述民间艺术是创作者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及创作情感对绘画的影响,重点强调了在绘画创作中自由表达情感即解放天性。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绘画创作者对自身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使绘画创作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具有神社火、武社火、俗社火三种文化形态,它包含着礼天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战争文化以及陇南人民的生活文化,是陇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积淀,是陇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扎马角”社火近几年出现在晋南农村的年节文化活动中。这种社火的形式颇具特色,扮演马角的村民用钢针刺破脸腮是社火的主题造型。这种社火蕴含有远古巫舞和傩祭的遗意,还有原始农耕社会血祭的意味,是节令性特征鲜明,功利性祈愿意图明确,较为典型的农耕文明传承中农事祭礼式的社火活动。对扎马角社火造型意蕴的考究,即是对影响和支配其造型活动的乡土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取向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一个小镇的社火表演为个案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象征研究的方法 ,分析当地民间社火与水资源管理关系 ,重点分析社火表演的队伍结构、节目单、表演时间、表演传统和表演冲突等 ,阐释它们对地方用水文化的象征性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浚县民间社火最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神话、战争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红火的的民间文化活动。社火积淀了当地几百年来的文化精髓,通过社火的表演,积极的发挥了它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等。  相似文献   

19.
“踩福字”是发源于甘肃陇南成县索池乡大川、王窑、寨子一带的一种民间习俗,属于“社火”形式的一种,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举行.顾名思义, “踩福字”就是通过人在地上行走用脚踩出想踩的汉字.这种习俗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场面宏大而壮观,踩出的汉字硕大美观, “叫锵”语言通俗而极富韵味,可以说是陇南以至甘肃省最具特色的“社火”种类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鼓是社火表演中节奏的总指挥,也是社火表演中打击乐器的灵魂,体现和展示着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统一。社火鼓谱不仅是社火鼓子得以传承的载体,更是一个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记录,承载着非遗文化抒情达意的独特魅力。张掖高台社火鼓历经600余年的演变,表演风格现已趋于固定。如何挖掘整理传承保护这一非遗文化——张掖高台社火鼓谱,既是新时代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