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18世纪英国城市的转型,各地方城市为摆脱此前的封建危机、接受挑战而发生的内在的质的变革,地方城市以符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变革,重新确立自身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型中的英国城市,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且成为英国勃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
林秀玉 《历史教学》2004,4(7):23-28
15-18世纪英国城市的转型,各地方城市为摆脱此前的封建危机、接受挑战而发生的内在的质的变革,地方城市以符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变革,重新确立自身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型中的英国城市,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且成为英国勃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西方史学界开始关注现代早期的警务发展状况。一些学者认为,在探究欧洲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很难抛开对城市警务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在18世纪下半期,欧洲城市警务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巡逻队数量的减少,并逐渐被专业的警察队伍取代。但在一些城市,也有居民通过自发组织形成"半专业"的治安队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警察队伍从非专业逐步转变为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中,消费对社会发展至少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消费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将18世纪英国个人消费分成生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和合作消费4种类型来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国民整体受惠的生存消费水平提高了,几乎所有人获益的奢侈消费增加了,部分阶层的炫耀消费大量存在,人与人之间分享财富的合作消费越来越深入人心。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消费特征是普遍的奢侈化,它为社会转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英国18世纪形成了晚婚模式,总的发展趋势是婚龄不断提高。同时,终生不婚者增加了。晚婚模式的出现控制了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18世纪由于慈善活动活跃而被誉为"慈善时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各种社团、协会、机构有着大体一致的组织方式,在运行机制方面基本遵循民主决策、多渠道筹资、针对性救助和严格约束原则.这种组织化活动方式便于人们生前的慈善参与,便于推行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较分散施舍更见成效,这样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对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该文将15—17世纪的英国农村居民分为以自耕农、佃农为主的社会下层和以贵族、绅士为主的社会上层,然后分别从饮食、住房、衣着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阶层的物质生活质量。提出这两个阶层的生活质量,都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提高,但是并非所有阶层都能均等地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两个阶层生活质量提高程度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下层民众的相对贫困化。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是英国慈善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阶段,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英国慈善事业,有必要对过往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尽管相对来说,有关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仍可以从中辨识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施者的角度和受者的角度)以及比较研究、地方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理论影响下,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领域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陶慧慧 《英语广场》2023,(20):77-82
本文以《汤姆·琼斯的历史》《伊芙琳娜》《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三部作品为例,从乡村青年的城市想象和城市体验两个方面探讨了18世纪中后期的乡村青年与伦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三位作者对伦敦走向现代化既好奇向往又怀疑担忧的矛盾态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矛盾心态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同时,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即是其中之一。尽管贫困问题并非始自18世纪,但随着该世纪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18世纪后期的加速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加剧,贫困问题也相应地显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英国民众阅读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历史教学》2004,38(7):29-33
经济发展、识字率的提高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变革,为18世纪英国民众参与阅读创造了条件.18世纪读物及其流通渠道的发展,使民众参与阅读成为可能.通过对图书馆等借阅机构和民众家庭藏书、购书状况的考察,可以肯定18世纪阅读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末,非国教徒为弥补自身高等教育权利的丧失而开办学园。18世纪,学园逐步兴起。学园的兴起是国家宗教宽容政策和英国社会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兴起过程中,学园针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革新,构建了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整体而言,学园对于英国宗教多元化、高等教育近代化和社会世俗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在英国拥有家族地产是一种主流社会风气,它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地产占有及支配方式。家族地产由土地和住宅两个部分组成,两者所承担责任各有不同,但都已超脱单纯经济作用。在父系观念、家族保障思维影响下,家族内部形成以直系继承者为主体、其他家族成员为旁支的地产权益分配形式,并对家族主要地产进行保护。家族地产造成英国土地逐渐集中在大土地家族手中,他们对土地采用消极占有态度,这既不利于土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地产资源在市场中多向流动。  相似文献   

16.
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在18世纪英国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兴起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它在形式上继承和发展了先前的文学传统,而英国小说家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的努力,则使其以新颖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识字率的提高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变革,为18世纪英国民众参与阅读创造了条件。18世纪读物及其流通渠道的发展,使民众参与阅读成为可能。通过对图书馆等借阅机构和民众家庭藏书、购书状况的考察,可以肯定18世纪阅读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15—17世纪,随着英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英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村中间阶层的生活水平变化最为显著,他们在收入、住房、衣着、饮食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活水平有助于中间阶层共同身份认同的形成,并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而努力。这是理解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9.
11—13世纪英国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应当归结到人口的增长方面。正是人口的缓慢增长才导致一部分人口从原有的庄园中流出而进入新的环境。这种流出转移的方向在地租形态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来看主要是向新垦的土地上进行转移,并以此刺激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这一个时期内的其他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自然原因,包括瘟疫的减少、一些传染性痰病的减弱及气候条件:致使人口死亡率下降的社会原因有:圈地运动、医院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等。文章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型、总和生育率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论述了人口出生率上升的原因,认为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恰逢英国的工业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