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寻求一种比较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结构模式,广州电子职高从 1997年起试行大专业、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一、大专业、活模块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大专业、活模块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模式是设立 一个宽口径的、适合市场需求和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大专业。把其教学计划分为两大段若干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中,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及方向,选取不同课程模块的组合,即活模块。因此,我们把原有的电子技术和通信设备专业合并调整为新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然后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把…  相似文献   

2.
论模块式课程设置在高职英语专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块式课程因其性质和特点,成为了国外高职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我们提出了“语言模块+专业模块+综合实训模块”的课程模式,这是一种符合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师范专业需根据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培植、提升。应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打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模块化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形成提升师范生为师素质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学科、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高技能人才课程模式在课程类、形、质的结构上存在的弊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技术 人文”为理念,“本科 技师”为目标,构建应用型大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块 系列”模式,其中“模块”包括通识教育课模块、专识教育课模块和特识教育模块“;系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系列。  相似文献   

5.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高,1983年开始设立工民建、机械和电子等专业,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课程模式越来越有改革的必要。我校通过调查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了解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经过分析研究,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改革了课程模式。并且根据近几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校对课程模式又进行了动态调整。我校课程模式改革前状况分析和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一样,我校也是采用传统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即由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6.
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内涵和课程模式与专业的关系,从专业口径角度出发,提出了窄口径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宽口径专业“平台——模块”课程方案,以解决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式,并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实施时存在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突出职教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数控技师素质培养两条主线,构建由职技高师、企业、中职学校三方共同承担任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职业师范课程模块、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数控技师素质实践模块和教学研究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并设置了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职业教师技能实训、科技创新大赛四大实训环节,同时在运行管理、教学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基于机电类课程模式滞后于经济技术快速发展需求的客观现状,提出“基础+专业+项目”的新“三段式”课程模式,整合电类誊础课程步专业基础课程,统一为基础系列课程,强调专业特色课程、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指导机电类专业的电类课程模块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农时季节型模块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时季节型模块课程模式是在“能力教育体系”(CBE)和“多元整合”的课程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采用岗位技能模块课程设计结构的一种职教课程模式。它依据生产季节、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分解农学类专业技术,形成系列模块课程,有效地解决了农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有利于实现产教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在结构、内容、缺乏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构建应用型营销人才的“模块+系列”课程体系模式,其中“模块”包括通识教育模块、专识教育模块、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系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系列。  相似文献   

11.
“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的重要课程概念,“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是对“核心课程”概念深化理解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体现了对当今小学教育教师素质的时代要求,构建由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教育素养课程模块和能力与学科融合课程模块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厚基础、宽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为基础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技工学校课程模式及教学管理,促进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X证书制度”有助于推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在“1+X证书”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遵循“厚基础、宽岗位、活技能”的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即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语言技能课程模块+若干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融合,能够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造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为突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课程模式。由此,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相继出现了如“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模式等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呈现出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突出工作本位学习等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础、专业和岗位相结合的新三段集群式课程模式是集群式课程模式的一种形式,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内容包括较宽的文化基础和技能基础、较宽的专业(工种)面或是复合专业(工种)与其专门化以及按就业的第一岗位需要而进行的岗位技能和能力训练.它有别于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递进的老三段式专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增加了基础技能训练,增设了岗位培训,成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新三段课程模式;它和“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也有不同,它的职业教育内涵比较清楚,分为基础.专业和岗位,课程形式依然多样化,它采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单一学科、综合学科和模块式学科相结合,多样化的学科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集群式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罗兴武 《职教论坛》2005,(15):35-38
探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整合及“四模块”实践模式,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7.
我校探索、研究“宽基础、活模块”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已三年有余,2000年3月试行,并正式列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课题和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总课题中“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参研单位。在此过程中,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修订、边推广的方法,先后修订了五次实施方案,实验从机制专业逐步推广到校内五大专业,初步形成了我校的与“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相匹配的教学、实习、德育工作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一、改革的首要环节是全员参与此项改革对学校而言,应…  相似文献   

18.
以“厚基础、宽专业、活模块”课程模式为基础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技工学校课程模式及教学管理,促进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式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满足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的转换、教师角色从“支配者”向“对话者”的转换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其目标依据是使学生成长为现代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模块整合式”课程,指向课程设置模块化、资源整合化、学习者成为行动研究者以及内容动态化。它由具有弹性和可整合的公共课程模块、小学教育理论课程模块、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小学教育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表达着课程是学习者学习发展过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对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类:楼层式、平台式和模块式结构。1.楼层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模式,称为“三层楼”或“四层楼”课程结构模式,统称为楼层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起来的。在教学中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2.平台式结构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