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琚金民 《学语文》2004,(1):38-39
1922年,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学“授于教室之内”、“限于书本之内”的弊端,明确提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泉源。”又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  相似文献   

2.
我对本课例的意见主要是教师不宜太致力于将“正面衬托”这一表达技法端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让我感到茫然,可仔细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课文内容陈旧、教师授课以灌输为主、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等现象并未根除,应试教育还在作祟。因此,学好语文,仅依靠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是难以奏效的,应该广泛涉猎,把语文教学放宽到课外生活的领域和教材外的优秀读物方面。  相似文献   

4.
如今书籍报刊上的文章,时常出现用词造句“唯恐不及”的现象,就是作者在造句时,对于某一意思唯恐表达得程度不够,唯恐读者不明白他要说的意思,因而就在句子中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使句子显得哕唆、累赘、费解。例如:  相似文献   

5.
6.
“粹”,《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①纯粹:粹白,粹而不杂;②精华:精粹。  相似文献   

7.
张沛 《语文知识》2003,(9):23-24
猫是四足的哺乳动物,四只脚才能走得稳当。然而汉语中却有一个词叫“三脚猫”。宋代佚名《百宝总珍集》十《解卖》曰:“物不中谓之三脚猫。”这是较早用“三脚猫”来形容事物徒有其表而不中用的例子。后来人们又用它讽刺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元代张明善《水仙子·讥时》套曲: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将丑恶无用的动物与英雄豪杰相提并论,其戏谑效果可想而知。清代钱谦益《瞿元立传》:“无论学儒、  相似文献   

8.
9.
常大忠,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潜山县令。当时潜山全部亩册毁于明清兵火,常公亲自重新规划区界,制定细则,严令属下,秉公测丈。为此常公走遍全县,其间多在寺庙作炊借宿,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建国50多年来,作教学变化不大。比如作批改,一直要求语老师对学生的作必须精批细改,而这种批改又一直收效甚微。早在20年前,叶圣陶、吕叔湘两位老先生就同时呼吁:“他们(指叶老所结识的语教师——引注)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99年11期刊出关国青老师《短语结构辨析与文意理解一例》时配发了按语,希望老师和专家就语法教学的意义、方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几个月来,编辑部收到不少稿件。本期从中选刊三篇。我们认为,语法教学的问题相当复杂,需要大家做许多具体深入的工作。诚挚欢迎老师和专家继续来信赐稿,将讨论引向深入,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14.
15.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在课本每页的右侧增设了对话栏。在前三篇课文《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的对话栏内都有编者的对话示例,其实就是评点,评点内容涉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质疑以及对修辞、表达方式以及章法结构技巧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6.
面对语文改革的新形势,本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提倡“三主”“三重”。一、以“导”为主。重在“导读”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过去语文教学从生字生词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路讲来,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像解剖尸体一样,搞得支离  相似文献   

17.
我们来看《寒风吹彻》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反映生活的文章更是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文章的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人生观、处事观,进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问”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落实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理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曾采用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提问,自我解答的方式,可是总觉得课堂难以驾驭,后来还是主要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阅读回答的形式,觉得这样自己手里有根绳牵着,执教起来心里有数。不过课堂气氛有时不免沉闷,怎样看待这种教学方法?怎样才能把这种课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