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蒙古学、民族学学者开拓了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80年代中期,法制史学者开始关注此方面研究.蒙古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属于纯文化的研究,法制史领域的研究则着重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法制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角度进行探讨.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具有蒙古学、法制史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意义,研究重心开始向探究蒙古民族传统法制的文化内涵,探究蒙古传统法律文化的融合能力及现代转换意义这一方向拓展.关于蒙古民族传统法制的地位应有正确认识和定位,它们一方面沟通融合于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法文化与中原农耕民族法文化,一方面也融于中华法系,丰富了中华法系文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地域、身份和制度三个维度,梳理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法制状况,可以看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晚期的两个重要王朝,在中央集权封建法制继续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日臻完善,尤其是清代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法律控制也达到了封建史的巅峰。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由于国共合作的形成、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发展、人民大革命的影响,在立法思想、法律内容等方面具有辛亥革命时期未曾有过的新特点,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在法制史领域研究不多,拟作一初步探索,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制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批判地吸收历代法制的精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作为法学教学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应大力加强中国法制史德育功能的开发,体现其民族精神教育功能、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功能,发挥中国法制史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晓光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2):F0002
徐晓光,男,1958年生于辽宁省盘锦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七学位。1988年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清代蒙藏地区法制和藏族法制史的研究上成绩突出。1998年l1月被中国政法大学直接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4月以《藏族法制史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法律史专业)。1999年起在贵州民族学院工作,开始对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习惯法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有新的突破。现为凯里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凯里学院学报主编。同时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贵州大学法理宪法学、经济法学专业和贵州民族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相似文献   

6.
徐晓光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徐晓光,男,1958年生于辽宁省盘锦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七学位。1988年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清代蒙藏地区法制和藏族法制史的研究上成绩突出。1998年l1月被中国政法大学直接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4月以《藏族法制史研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同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法律史专业)。1999年起在贵州民族学院工作,开始对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习惯法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有新的突破。现为凯里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凯里学院学报主编。同时兼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专业,贵州大学法理宪法学、经济法学专业和贵州民族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必修科目,目前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凸显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学科的特性,将它放到法学教育整个体系中,结合其他部门法的训练,启发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思考中国法律实践的特色和原理,从更立体的、动态的角度掌握制度史的内容及其对当代法律发展的影响。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更新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思维,推动教学方式和整个法学教育中其他部门法训练方法相接轨,才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整个法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的意义和作用,才能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了解中国法制的特色和实践规律。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人才的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制观念和民族法律法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重视、加强民族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民族法制教育功能,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学习、掌握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法制知识。  相似文献   

9.
吴丽娟 《当代电大》2003,(10):84-86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 ,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史料浩繁。这门课既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又是史学的一门专史。因此 ,学好这门法学与史学交叉的学科 ,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这里向同学推荐应掌握的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就法制史这门课的特点而言的 ,是在学习法制史之前首先要把握的前提 ;另一种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1 方法之一首先 ,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 ,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这是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清楚的前提。然后 ,应…  相似文献   

10.
马飞 《现代教育》2005,(7):42-43
如果把法学分为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两大部分,那么中国法制史属于理论法学之一法史学的内容,如果把历史分为通史和专史来研究的话,中国法制史则和文学史、科技史、民族史、军事史等皆属于专史的内容。可见,它是一门典型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国法制史时一定要带着法学家的眼睛和法律人的思维去观察和剖析历史现象的问题,同时要用详实的史料来验证法律思想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在维吾尔族传播了近百年,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对鲁迅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鲁迅精神”作为人格标识的心里轨迹,少数民族自觉完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新认识鲁迅”,对于使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都具有积极探索和原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内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是对这个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对于我国而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的认同。这就需要高校的民族教育除了要引领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外,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应该引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要引领其对国家政策和民族政策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诉求,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与手段。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民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快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规定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法律基础;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是从根本上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的部署,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可靠保证之一。因此贯彻十七大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尤其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意义非凡,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顺利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本文利用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揭示了西部各民族的人口受教育的基本状况,他们和全国的差距,并对各民族在受教育上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民族教育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两部门发布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提出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是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中国现有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民族"关系性质,已渗透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7.
畲族是浙江省内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畲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族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对于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然而受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汉族文化冲击以及地域、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古老的畲族文化渐渐遗失,以一种弱文化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边缘。保护畲族文化、促进畲族经济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梁聚五的一生都致力于提高苗夷民族的政治地位,在民国国家体制建设中,他多方奔走呼号,认为苗夷民族应成为一个具有合法身份地位的民族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理想才变成现实,为此他的民族观发生了重大转变。苗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后,他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恳请中央政府予以照顾。虽说这带有社会学、统筹学的观点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事实证明这是真理,体现了一个民族知识分子为建设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与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相互杂居的状态;少数民族不但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还普遍使用汉语和汉字。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提供的数据,目前,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处于濒危状态;简化汉字在我国各族人民中得到广泛使用;学校是人们学习文字最主要的场所。鉴于此,在全面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同时,我们必须处理好汉语文与少数民族语文之间的关系;加强民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倡导民族语文的学习,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遁贤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一位葛逻禄诗人,自幼学诗于江南,在元末文坛享有盛誉。他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学艺术,充分发掘民族诗人自身的原始艺术天才,以清润的色彩、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将绘画艺术的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勾勒出明媚清新、澄明清拔的画面。遁贤展现了民族诗人的非凡才华,以艺术实绩证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