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长时间广为流行一种理论观点,这就是: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必须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文学创作应当努力塑造这两种人物,以便完成文学的“歌颂”和“暴露”的任务。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它在我国文学创作中起了一种什么作用?它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是否符合文艺的特殊规律?我以为有必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前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是这一理论的形成阶段,从“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是它的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阶段。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产生了且继续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的演变“成人教育”这一概念严格说在我国是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初步形成的,至今这一概念仍处在过渡状态。它的含义,有时是模糊不清的,且往往产生“概念替代”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是由“工农教育”这一概念演变而来。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工农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虽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它的中心词是“工程师”,但我国在教育领域使用这一比喻时更多强调的是“灵魂”这个修饰词。各个历史阶段对“灵魂”含义的不同解释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同理解和要求,反映了我国在教师道德问题上从完全重视思想政治到对教师道德全面认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天飞行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2004年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了“神州五号”飞船,这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飞行任务。2005年“神州六号”航王码飞机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这一  相似文献   

6.
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灌输”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灌输”的解读存在分歧。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对灌输批判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西方所用“灌输”一词与我国有别,而且西方批判的“灌输”是强制性与封闭性相联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而不单纯是一种具体方法的使用。这对分析我国教育领域“灌输”争论的原因和澄清我们在真正批判意义上使用的“灌输”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并不是个新概念,它由来已久。一是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乡村建设实验的借鉴;二是来源于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解决“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三是来源于韩国“新村运动”等国外成功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9.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宣传和传播的原则之一。它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外传播受众的差异性和传播信息的针对性。历史上,它曾对党和国家的对外传播工作起到过积极作用。当时实行这一原则,既有可能性也有可行性。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等诸多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新的挑战。将“内外有别”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实施的战术,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的地方叫“年”或“年下”。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它便跑出来吃人。有一次,“年”到了一户人家,看见这家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围在火堆旁取暖,木柴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年”吓得逃跑了。人们知道  相似文献   

11.
“整体教育”这一新名词正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但是,如何来理解它呢?我认为“整体教育”这一提法的创新就在于,它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认识和把握,将幼儿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个体来研究。因此,“整体教育”的宗旨仍然是“两全”。“文革”结束以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国的幼儿教育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此时幼教的重点在于恢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措施。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组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针,特别是在小  相似文献   

13.
孙伟平博士的新作《事实与价值》(全书 2 3万字 ) ,已于2 0 0 0年 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对“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一价值论中的休谟问题作了系统的、开创性的探究 ,它的出版 ,标志着我国价值论研究跃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笔者看来 ,该书不仅推动了我国的价值论研究 ,而且对于我国整个哲学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这突出表现在它在“问题”与“主义”的关系问题上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理解模式和实践模式。在当前的我国哲学研究中 ,有两种倾向较为突出 :一是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研究”。持此倾向的论者大…  相似文献   

14.
“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日恒早在公元五世纪,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这一公理,并应用它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大成就。中学“立几”中,讲到运用这一原理求出了球体积公式,现将它作如下拓广: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如果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截得的截面积总成一定比例,则这两个几何体体积也成相同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前苏联和建国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是这一理论的形成阶段;从“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是它的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阶段。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产生了且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好学生”在今天可能已远不止“三好”,它应包含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优秀。不可否认,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理想目标,但在现实的操作层面还存在相当问题:问题一:“三好学生”的附加值出现了问题不得不承认,“三好学生”在当今社会已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它已具有了越  相似文献   

17.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当前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要求我们要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它、掌握它,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办事。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内在客观规律的,人们不能违背它。而且也只有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林彪、“四人帮”宣扬“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和按“长官意志”办事等等,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理论上和思想上造成了混乱,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促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大确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党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的根本方针。 “十六字方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在1956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它的提出,对于巩固我国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调动民主党派及党外人士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因而它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方针。但是,这一方针在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未能很好的贯彻执行。“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恢复和坚持了这一方针,并且根据3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内阶级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党派与我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一客事实:根据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法”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B·A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次改革。传统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讲授法垄断了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它的弊端是导致学生的机械接受和死记硬背,不能学以致用,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提出来的。有人称这种学习法是当代“最著名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深入教育改革过程中,本文对这一教学法作一简单评价,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镜,并使它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中逐步地得到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漆艺”在我国旧称“漆工”、“漆器”。漆在我国应用很广而且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我国就已开始制造和使用漆器。“漆工”和“漆器”是指制漆、用漆这一工种或行业,直到建国初,我国对这一行业仍沿称为“漆器”。“漆艺”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漆艺先驱雷圭元先生为了将已经日渐凋敝的漆工艺重新振兴起来,而首先提出了“中国漆艺”一词,并得到全国的漆艺家的认同。“漆艺”一词内涵很大,它包括以欣赏为主的漆画,也包括以实用为主的漆器和漆木家具以及兼有鉴赏和应用价值的漆屏风之类。从漆艺中脱胎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