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巴金的散文中充溢着真挚的感情,跳动着一颗真心,像一脉心灵的流泉,滔滔汩汩,一直流向读者的心底。  相似文献   

3.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经历了数次文体蘖变,散文的创作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散文创作与鉴赏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借重审美品位的提升。作者认为,散文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作家刻划鲜明、饱满的自我人格形象,为读者提供生动的审美观照。本文从散文的历史发展和文学形象论两个层面,试图阐述散文人格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散文中充溢着真挚的感情,跳动着一颗真心,像一脉心灵的流泉,滔滔汩汩,一直流向读者的心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悄然出现,被称为"新散文"。新散文颠覆了散文"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还原了其虚构性的文学本质,创造了多元化的心灵书写。新散文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当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史铁生的很多散文中,有许多关于母亲形象的描写,如《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母亲是史铁生散文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在初中阶段学习史铁生的散文,教师带领学生透彻地解读史铁生散文中的母亲形象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必须启迪学生的心灵,以作品的思想之火、智慧之光开启学生的智慧与视野,使其逐渐拥有敏锐的摄取力、洞察力和评判力。  相似文献   

8.
心灵账簿     
李阳波 《学子》2004,(6):12-13
曾经听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位杂货店的老板每年都要做两个账本,一本账记着这一年当中自己所犯的错误;另一本账则记着这一年遭遇的不幸。看着自己所犯的过错,再看上天让他遭遇的不幸与厄运,然后,他就会跪下祈祷:“老天爷!这一年来我犯了很多的过错,但您也给了我许多的不幸做惩罚,我愿意原谅您,希望您也能原谅我。”  相似文献   

9.
在大多数读者心目中,郭保林的散文,如江河激流,汪洋恣肆,抒情写景,铺张扬厉,气势恢宏,撼人心魄.其实,他也写些纤细静美的散文,如春风明月,诗意流泻,似山涧清泉,涓涓汩汩.《我寄情思与明月》属于后者.现在让我们走进《我寄情思与明月》,领略其美.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获得心灵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生活工具。它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要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的场所,使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留下难以忘怀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母庸讳言,不少学生对语文缺乏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尤以职中生为甚。原因何在?这固然与语文教材的篇幅艮,内容纷繁复杂有关,但教师陈旧、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忽视。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形象优美、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特点,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巧用图画,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的鉴赏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好画图这一环节,学生就会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3.
当下,在记叙性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用解读小说形象的思维路径解读散文形象的现象,造成对散文主旨的解读不准确,学生面对小说、散文两种文体时,不能形成一个独特的思维路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最大的理念转变在于.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根据这个理念,中学的写作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课需要一个可以供大多数教师操作的模式.而这个模式要融汇新课标理念中的三个方面.“仿格作文”研究课题融汇了新课标理念的三个方面的要求.应运而生。“仿格作文”研究课题中。  相似文献   

15.
琦君有台湾的“冰心”之誉,其作品大量与母亲有关,数量无人能及。琦君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她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虔诚的佛教信徒。在琦君看来,她是女儿心灵的保护神,是传统美德的典范。琦君大量写母亲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们赞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完成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伟大使命呢?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使我深深地懂得: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光靠一张嘴,天天唠叨是不够的,关键是在学生中树立班主任的完美人格形象,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力量,以自身的人格形象和人格力量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这是我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心灵的伤疤     
很小的时候,我和一群淘气的小伙伴在我家庭院一棵梧桐树的树干里嵌进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石块。没想到两个多月后,我们再去取那个石块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取不出来了。没办法,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石块长在那棵梧桐树的树干里。后来,石头裸露的部分越来越少了。第五年的时候,那个石头竟被完全裹在了梧桐树靛青色的树干里。站在树上,已经一点儿也看不到石头的踪影了。而且,包裹起石头的那一段梧桐树皮,明净、光滑、完好如初,一丁点儿的伤痕都没有。我高兴地跟祖父说:“那块石头一点也没影响这棵梧桐树的生长。”祖父摇头叹息说:“…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作家三种身份在创作中,以"大我"的姿态关注生命旅途中无数同路人心灵的真实、身心的和谐和对幸福的追寻,写了大量心理散文,传递心灵的正能量。她悦纳生命,爱语暖人;洞幽烛微,妙语警人;语言灵动,美语怡人。  相似文献   

19.
20.
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是指作品中的语言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鲁迅先生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