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和学校变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组织领导变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布式领导为学校组织领导变革提供了新的理念.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学校组织领导的弊端,阐释了分布式领导的内涵和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学校组织领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注视角】 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主题聚焦“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校本实践”。这是因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大都停留于“点线式”状态,或窄化为开展活动,或简化为课程增减,或矮化为教学方式变革,尚未整体建立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引发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其中的一大症结是缺失课程化视野与课程化行动。推进学校教育课程化。一个必须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提升课程领导力。事实上,提升课程领导力已成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问题。学校只有站在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高度,才能从课程价值领导和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研究等方面,系统建构起适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可以分为起步、整合、浸化、变革四个阶段。从目前已经取得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学校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和整合阶段,正在进入浸化阶段和变革阶段。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等技术条件搭建新的教育环境,不断使新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成为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时更新和增加数字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5.
系统监测是当今国际流行的教育领导路径,通常分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质量发展,并最终推进基于数据的学校发展.在首届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上,来自理论,实践以及行政领域的中德两国专家就下列议题各抒己见:督导制度与教育领导、女性校长与教育领导、发展报告与教育领导、学校创优与教育领导、学校文化与教育领导、专业标准与教育领导、国际组织与教育领导,并由此确立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核心是每个国家在进行教育变革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明日的学校教育"(SfT)作为OECD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校变革项目,以未来思维构建学校发展的前景,以具体的变革思路指引和重塑各国学校教育的变革策略和发展路径.SfT项目的自身发展论证了未来学校教育变革的方向,也印证了在渐进式改革中体现整体性变革思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149教育联盟"的深入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智慧化管理已经开启,学校的运行与管理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智慧校园平台为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OA办公、绩效评价等工作的智能化变革提供了支撑.本文从观念转型、管理转型、方式转型等方面阐述了学校管理智慧化转型的思考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需要立足宏观教育改革背景,着眼未来教育价值需求,紧扣未来教育发展价值主题。未来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未来知识社会的发展格局、未来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基础教育学校变革追求新的学校价值提供了可能。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形成健全的心智、为和谐社会培育人才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如何基于未来明确变革方向、构建变革框架,这不断考量着国家的教育变革能力。200 8年,《墨尔本宣言》的出台标志着澳大利亚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宣言在变革目标、变革思路和变革进程上都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反映出澳大利亚学校教育变革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2010年英国学校教育呈现出新的变革姿态:教育部再次更名、《教学的重要性》白皮书出台、课程与教师领域出现新举措。这些变革反映出英国整体学校教育变革的再次转向,学校变革力图回归学校教育的本真——教与学。  相似文献   

11.
组织的变革是组织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组织在蜕变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路径的过程.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也必然面临发展中的变革.优秀的校长和学校善于把握组织变革的契机,科学设计变革路径,实现学校发展的不断腾飞.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生命教育”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组织的变革中实现蜕变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学校改革的社会学研究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改革”是指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教学的变革为核心的、由学校自觉进行的对长期形成的现状的有意识的改变。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与研究方式对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学校改革过程进行研究,主要探讨学校教育的现实存在与发展变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新的教育理念在变革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改革是如何具体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教育化是社会和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教育化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教育化提供示范和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使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实现共生与连动,必须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大教育观,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学校内部系统的改革,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互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外烁性和内源性两种学校教育变革模式在变革效果上并不理想。"助成教育变革"范式具有变革目标的明确性、变革过程的学校主动性、变革参与者的平等性等特点,初步形成我国教育变革研究新的理论体系,开创专家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范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创造性,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其在模式上遵循协同创新方法论,构建"政策—理论—实践共同体"。在具体行动策略上,强调明确变革愿景,形成变革共识;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变革计划;配置相关资源,实施变革计划;检查变革进展,关注变革问题;提供持续帮助,深化学校变革。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一次广泛的社会变革,教育要随之而动并积极推进教育自身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内容变革的时代要求;要将代际教育纳入教育指向变革的视野;教育方针变革应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呼唤学科教学的变革;思想教育变革要研究并适应可持续发展新的伦理建构;学校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应以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学校建设和变革;教育要从惯性发展向科学的创新发展转变,酝酿并实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变革;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主题,通过教育变革推进中国教育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其目标是重构学校教育系统,让教育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让人类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中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功案例,从学习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系统、教育模式等角度论述了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路径与策略,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推动,既要注重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也要强调课程与教学层面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只有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形成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教育和学校变革的“话语实践”中,教育价值与多元主体及其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本文认为,学校变革与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学校向度常常具有高度一致性:学校变革发生在学校向度上,学校主体的教育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学校层面的变革运动,在学校变革实践中生成的教育价值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后,就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学校变革和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现代转型是一个描述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和跃迁的教育学与社会学范畴;它既表明了我国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阶段、方式、性质,又指明了具体的目的与任务,甚至基本策略.我国学校教育现代转型,应兼具"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属性;它涉及历史与未来、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只有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才能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而这个浸润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化过程。新课改引发的学校教育转型,要求建构素质教育新图景,必须以学校教育课程化为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七年前我校从企业办学的阵痛中改制而来,校园还是“下雨一身泥。刮风沙尘暴”的破烂环境,一种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迷茫在大家心中蔓延。伴随七年课程改革,学校走上了课程化建设的发展新路:着力课程系统建构和内涵发展,形成了课程化引动学校整体变革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育人环境大为改观,师生在丰富有效的课程实践中主动、快乐、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效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而这一切.皆源于学校多年课程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提升了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