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丘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在表示是非问(包括反复问和选择问)时,一般是用"VPneg"句式,这与普通话差别很大。而"VP-neg"句式是一种在古汉语中广泛存在的疑问句的特殊形式,也是正反问(反复问)向是非问演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语气词"麽"(吗),文章从"普—方—古"角度描写分析了这一方言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山阴话中的正反问句主要是“VP-(PRT)-NEG”格式,另外还有少量“V-neg-V”式。“VP-(PRT)-NEG”对进入其中的VP有一定的语义要求。山阴话正反问句中“VP-neg”为最古层,“VP-PRT-NEG”为中间层,“V-neg-V”为最新层。“V-neg-V”句式很可能是受普通话影响后起的句式。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话系统里,典型的疑问句句末常用“吗”、“吧”、“呢”、“啊”等语气词。而娄烦方言疑问句中没有普通话的任何一种句末语气词,与普通话有别。具体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娄烦话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也和普通话一样,不可以简单地归类,合并同类项。各种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纠结对立的关系。疑问句也不是仅仅由那些纯粹的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构成,有些是由几种句式糅在一起构成的混合型句型,但是这样的句式在娄烦话(口语语言)中用得很少。  相似文献   

4.
浅谈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么”与“吗”一样是个疑问语气词,通过与“吗”的比较说明了“么”的语法、语用意义。表示弱发问语气是“么”的语法意义,对疑问点答案的有所掌握或高确信度是发问人用“么”问句的语用基础。  相似文献   

5.
浙江遂昌话有三个不同读音的“着”:着1[dei13]、着2[tε?5]、着3[dε?23-].按意义和用法的不同,“着3”又可分为“着3a、着3b着3c”.“着3c”是只能用于否定句的句末语气词,在语义及句法上与肯定句的句末语气词“了2”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罗荣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18-122,142
"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主观的感受、态度和评价意义的量。赣方言上高话的主观量范畴有几种特殊表达形式:(一)重音的位置、小称变调;(二)一些特殊的副词、句末语气词、语缀;(三)一些特殊的结构或句式。  相似文献   

7.
九江话里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江话中的反复问句是由谓词加语气词构成的,它所常用的语气词无论是从语音分析还是从语文组合来看,都可以看作是否定副词与语气词的合音形式。这在现代汉语中是很独特的现象,该文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详细地描写。  相似文献   

8.
汕头话是粤东潮汕闽方言的代表方言,有着丰富的语气词系统。本文结合大量例句依次分析了汕头 话的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力图比较细致全面地展现汕头话语气词细腻生动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话中疑问句多数在句末带"(?)"或"啦"。"(?)"、"啦"的韵母都是[a],可见上话疑问句存在以[a]音收尾的倾向。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一部分"啦"不是合音词,"(?)"却都是"勿"和"啊"合音的产物。这个位于句末的"勿"是否定词,但正在向语气词虚化。"勿"不能单独位于句末,其后须接[a]。本文推测其原因为:一、受普通话语气词"吗"的影响;二、在由否定词向语气词虚化的过程中为区别身份而改变读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语气词“那”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调查,认为它是一个产生于汉魏间的口语语气词,它廷用于六朝而至唐宋、发展于金元系白话中。在宋代以前,语气词“那”应用范围较窄,一类是在句末表肯定,惊叹,一类是在句末表疑问。表疑问语气只用在是非问句中,往往是无疑而问,且不需要其它语气词的帮助。在金元戏曲中,由于表疑问的语气词“耶(邪)基本消失,于是语气词“那”扩大了应用范围,各种疑问句均可使用,位置也不再限于句末,在表疑问语气的功能上基本近于传统的“耶(邪)”。在清代,语气词“那”渐为其它语气词主要是“呢”所替代,间或可见的语气词“哪”则正是“那”的遗留形态。  相似文献   

11.
“婆”用于“VP-neg”句式,与“不、非、未、无”可以互换,功能相同。通过排比佛典同一故事内容的异译,认为“VP不”式的“不”作为语气词是北方语言的特点,南方正反问句采用“VP 不 VP”格式来表达。通过音义关系的考察,认为“不、非、未、无”具有同源关系,“婆”源于“不”,是通语“不”在西部方言中的变体。唐代以后,正反问句中“不”“无”的使用出现此消彼长,口语里“无”保留了古音,而“不”则借“婆”延续生命力。“VP-neg”式里的否定词逐渐固化为塞音声母和鼻音声母两类,主元音为[a]类及其变音,并以此为基点逐渐扩散,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域,分别用了不同的字来记录,“婆”写作“波、啵、罢、吧”;“无”写作“磨、摩、麽、么、末、没、嘛、吗”。  相似文献   

12.
杨慧 《文教资料》2020,(7):10-12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可具体分为三种:“格VP”(高淳方言圩乡话)、“阿1VP”(高淳方言山乡话)和“阿2VP”(南京方言).三者在基本句法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未然体”和“已然体”的构成形式上有所不同.南京方言“阿2VP”主要通过句末语气词区分“未然”和“已然”.句末语气词“啊”表示“未然”,“啦”表示“已然”.高淳方言主要通过改变句首发问词格式区分“未然”和“已然”,都是在原发问词后加“有”,但“有”字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阳江话是一种有着浓厚地方特点的粤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细致全面地分析了阳江话词汇中名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金坛话一般指金坛原住民所说的本地话,它分布于方言成分复杂的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与普通话相比,金坛话的疑问句尤其是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从疑问词到语气词,皆有鲜明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主观的感受、态度和评价意义的量。赣方言上高话的主观量范畴有三种特殊表达形式:一是重音的位置、小称变调;二是一些特殊的副词、句末语气词、语缀;三是一些特殊的结构或句式。  相似文献   

16.
黎城话的句末语气词主要有9个,分别是"嘞、啦、呀、哇、啊、唻、唠、奥、哈"。这些语气词可以位于各种句类的末尾,表达多种语气,并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民勤方言里的"莽"是一个疑问句语气词,只用于是非问和选择问。语气词"门"的用法与普通话里的"嘛"基本相同,一是用于陈述句,对事实情况予以强调肯定;二是用于句中提顿语气。语气词"莽"来自近代汉语语气词"麽",是在其读音[mu?]的基础上阳声化的结果,"门"则本是"莽"在陈述句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廣东阳江话声调实验报告,实验的目的是了解阳江話人声是否自成调类的问题。实驗的結果証明阳江话“入声木应該算作独立的調类”。“入声非声”这个问题岑麒祥先生曾提出过,不过他不是拿声调实验来证明他的論点。汉语“入声非声”这个诊费断能否成立,它适用于哪些方言,这有待于各地方言声調实驗研究工作的展开。本文只就阳江方言对这个问題提供一个论语。  相似文献   

19.
本在对北宋三类语言材料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对北宋疑问语气词“麽”的用法进行了描写。章认为:a.至迟到北宋,“麽”已彻底、整体完成了虚化;b.在共有的语义功能范畴内,“麽”字句在与反复句的竞争中已占上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c.“麽”确实源于“无”,从北宋的“麽”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无”的语义特征对“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