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年来,课程文化重建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们围绕这一主题从多元文化、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等不同视角展开研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当学校变革逐渐走向结构性的整体转型之时,则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来理解课程文化,这就是:“以校为本”是课程文化重建的重要基点,打造教研团队成为课程文化重建的核心任务,重塑教学文化则是丰富和提升课程文化内涵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罗青  官云倩 《学前教育》2022,(23):32-35
<正>我园所处的南平市建阳区位于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有“中国建窑建盏之都”的美称,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多年来,我园尝试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园本课程,比如开展建盏文化节、开设本土文化相关主题活动、投放生活化和本土化的游戏材料……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儿童本位”缺失、课程内容脱离幼儿生活、教师容易忽视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等。我园长期以来致力于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4.
劳动教育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但是,当前由于教师教学思想观念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不佳。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身体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文化意涵与实践路向等进行分析,以求更好地提升初中劳动教育质量,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6.
肖丹 《外国语文》2022,(3):153-160
《国标》提出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外语课程教学准确定位了目标,“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协调到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中,凸显出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就是在跨文化学习认识论基础上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外语教育,借助英语文本表征中的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语体文化及行为文化,通过“发现”“比较”与“领悟”方式构建出教学路向,促进学习者从语言符号学习走向价值观塑造,形成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热爱中国文化、欣赏目的语文化新的文化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8.
河北省东光县致远小学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校本课程,进行了致远文化课程的开发.同时,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转型的实践探索,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扎实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崔越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3):109-111
文化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文化生态。文化多元化在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和认同危机。面对文化多元化负效应的影响,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同时坚持党领导下的理论创新等。  相似文献   

10.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在文化与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并存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冲突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文化,并使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在文化与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并存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冲突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文化,并使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此,学校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活动形态,重塑课程文化观,借助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变革与学校群体文化间的互动来推进课程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判断与选择、理解与认同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化的多元性。多元化主义坚持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化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儿童的民族及性别化传统及其相伴而生的化体验,体现所有民族和性别群体的现实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课程发展宜坚持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化内容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姚莉娜 《教育评论》2020,(4):150-152
项目课程强调对环境内值得幼儿学习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为教师提供活动情境,给予更多课程实施自主性,引导幼儿发展。园长在项目课程实施中的课程领导力是关键,因此在实践探索中要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观、搭建推动项目课程实施的领导体系、建立项目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提升课程领导力,推动项目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更多、更新和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研究应立足服务支撐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改革、构建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体系的功能定位。在新工科视域下,采取保持高等教育研究学科逻辑、社会需求逻辑的合理张力,推进高等教育研究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深化高等教育研究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等实践路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全方位深入展开,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重新审视与反思。针对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目的偏离、方式陈旧、师生关系对立、课程脱离实际等弊端,后现代文化所强调的理解尊重、多元、批判、去中心化、去权威、平等对话的视域基点为我们重新构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思路。用后现代文化观审视学校道德教育,既有助于拓宽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视野,又可以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更好地推进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课程秩序的解构与重构."核心素养本位"的重心指向了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所需求的能力或素质等领域,并承担了课程目标和课程观的双重角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知识选择、课程权力与课程文化等多方面的失序,基于此,需要促进核心要素向学科课程转化,建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范式;促使课程权力向学生下放,提升学生个人知识的建构能力;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学生的生活需要规范课程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7.
周广珍 《教师博览》2023,(21):40-4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材中,也可以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校可以从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形式这两个角度入手开发校本课程。在丰富课程内容方面,可以从串联其他学科信息、拓展课外知识这两个角度入手,收集资料。在优化课程形式方面,可以设计谈话启发模式、分组讨论模式、主题活动模式、合作鉴赏模式、编辑创作模式等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之一,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它是众多学科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研究成果与研究角度来看,本文的撰写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的今天,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班级文化是一种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隐性课程资源,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其在德、智、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优化并建设班级文化,切实发挥这一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