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终点也是生活。那么,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也应该做到“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这样,作为教育中心的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是生活。作教学就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广阔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周玲 《中国德育》2005,(6):23-24
德育“回归生活”已成为目前教育界一个热门词语,但如果我们希望真正实现德育的“回归生活”,首先需要对德育的“回归生活”进行理性分析,即应该把握清楚为什么需要德育“回归生活”?应该回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回归?如果这一切都还处于模糊的状态,那么它很可能只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潮流,难以生根发芽,更难以显示其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闭思明 《中学文科》2007,(11):69-69
“下水作文”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现作文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只要教师肯于关注学生的生活,以“下水作文”的形式应该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体验生活,发掘事情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作文能够并善于抒写“真性情”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的起点就应该是生活。而且教育的过程和终点都应该是生活。用现代生活教育的思想,反思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何不让“知识”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生活图景的出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在意识上应该凸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在课程形态上应该从“向师”到“向生”,从“蓝本”到“文本”,从“听话”到“对话”,从“经验”到“体验”,从“独作”到“合作”,从“单极”到“多极”;在课堂行为上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合作交流、个性差异、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6.
诗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满堂灌”到谈“讲”色变,从“人灌”到“电灌”,教师对“告诉”的误解使美术欣赏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欣赏教学离不开“告诉”。高明的“告诉”应该讲求实效而不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应该成为教师展示和张扬人格技能的重要方式;应该把高质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应该促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应该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对话”;应该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感悟;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应该激发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内心感受。欣赏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式同生共存。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日后的“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中也提倡“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经常看一些少儿报刊,时常读到一些很“老成”的学生习作,文笔间流露的是对生活的“深刻”见解,仿佛历经沧桑。这是否应该是儿童习作的正常面,是否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模范呢?儿童的天真味该何去何从,这让我们深思。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或“无病呻吟”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刘仲 《小学生》2010,(11):52-53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牛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侣导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很好了,应该非常满足了。这些钱应该用来干对国家有意义的事。”王老接着说。  相似文献   

12.
诗意地生活     
《课外阅读》2007,(9):32-32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地悠然自得。  相似文献   

13.
学风问题至关重要———谈人文学科培养跨世纪人才问题董健所谓“跨世纪”人才,不应该仅仅从时间的概念上去理解,应该从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上去理解。这是说,这样的人才不仅仅以其自然生命跨越了“世纪”,而且主要地应该是以其生活、思考和创造的质量跨越了“世纪”。...  相似文献   

14.
密切联系群众是毛泽东的优良作风,是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表现,是关心群众生活。他对各级干部说:“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政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他语重心长地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着这个,我们应该不借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延…  相似文献   

15.
一、“简单”之策: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 语文教学不应该疏离生活,要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将教学信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谈声乐课教学中的“声情并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和“情”的关系就象是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在声乐课教学中,应该从生活体验、作品分析、审美教育、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做到“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17.
设计依据 “八荣八耻”活动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指导小学生根据这一热点话题来选材,进行练习写作,是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八荣八耻”活动的这一“社会热点”新闻话题,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发现美,体验生活感悟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周守东 《新作文》2004,(4):24-25
生活不是写作的唯一源头,但却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泉源。“生活如源,源丰而不竭,习作如流,流动而不止”。不管你是心若止水.还是生命如歌,只要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你就能从生活中掬得一捧清泉、尝得一丝甘甜。指导学生写作.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火花”,要力求“围绕生活做章”。  相似文献   

19.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文学写作应该永远植根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相似文献   

20.
大仙 《中文自修》2005,(7):14-15
文化应该属于内心,不管是“新市民文化”还是“老北京文化”,都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而非那些被概念包装起来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